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期,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出现了内外失衡的局面,中国内需不振与城市化发展滞后有关。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应当进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解决温饱以后,广大市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价格管制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的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作者洪隽)首先厘清了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60多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习近平“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本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组织编写,全书共十章,约12万字。“代序”是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名义9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阐述了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至十章分别对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各类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企业治理机制、员工持股、资产定价机制、加强监管、营造环境等9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深入阐释。并收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通气会上的通报稿和相关政策问答。全书解读精准,内容精辟,语言精当,是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了解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推荐读物。
《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珍藏版)》主要讲述了,从十八大到18届三中全会,从“李克强经济学”到习近平“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组合拳,中国改革是否能实现“二次创业”与再起航?本届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决心来推进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改革难题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与改革热点金融与民企,郎咸平这次有什么话要说?看本辑一一道来。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城镇化战略》以国家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趋势性的问题为研究重点,从专家学者的视角探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国防、改革、开放等20个领域的战略性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关的战略思考和行动建议。这套丛书的出版,力求能够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研究参考的同时,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集体著作。作者是常年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大家为了探讨一个使中国农村异军突起的课题,经过调查、讨论、总结和撰著,对新时期乡镇集体企业的兴起、发展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积累资料和升华认识方面都有突破,为新时期党史研究,提供了一块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伊始,在南国有一批市县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造出一条适于当地快速发展的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在这其中,尤以“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为典型。他们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使当地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追寻这些典型模式诞生和发展的足迹,探索其中的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其中又主要为国有独资的投资公司。这就涉及到我国对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的认定和划分问题。我国的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上组建的企业集团式的国有控股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宝钢集团等。这一类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中的很多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不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因此也就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代表性。因此,本书以国有独资的投资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制约国有投资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在借鉴国外有关产权、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等理论和以控股分司形式管理国有企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独资公司一位问题的研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
作者刘伟博士在《中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结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全书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中国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中国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行业差异研究等7部分。
这套丛书,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而编辑出版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伟大事业。经济学家是非常活跃和有贡献的群体。这套丛书各卷的作者,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直接参与者,是长期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的经济学家。他们之中有改革开放之初已年过古稀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年轻的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有的主持或者参与过关于改革和发展重要课题的研究,有的参与过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改革开放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是人们所公认的。 作者从1982年开始,奉命调入国家体改委,一直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作为改革决策过程的参与者和改革历程的亲历者,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现状有着比
本书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从产权制度方面分析了改革与发展的动因、矛盾、前景和趋势。作者首先阐述了产权的范畴,考察了产权范畴在中国经济学界的认识分歧,以及这种分歧背后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作者还考察了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问题、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意义等。作者的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经济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 《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一书将刘伟教授对产权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方法运用到了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来。本书对我国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中国改革的继续成功,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讨论是对中国继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主题。本书汇编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10多年来发表的所有社会保障研究文献,以及部分没有在((比较)杂志上刊载.但非常重要、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的社会保障研究文献。全书涵盖了4个方面的内容,即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老年保障改革、福利与就业。本书对于广大关注或从事社会保障改革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参考材料。
《迎接产业转型和创新的新时代/科尔尼论丛》是共收录了13篇文章,分为“热点专题”“科尔尼指数”“行业观察”“理论前瞻”四个栏目。内容涉及新时代的并购策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品牌之路、2013科尔尼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化工行业客户连接性指数:化工行业五年回顾等内容。
《中国企业敏捷学习要素体系实证研究》构建了敏捷学习要素理论体系,包括:敏捷学习外部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力(共同愿景)、学习资源要素、学习支持要素、敏捷学习过程要素、学习方式要素、人际信任要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支持要素,并以我国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区分不同要素对我国企业敏捷学习实践影响程度及重要性的不同,构建了适合我国企业实践的敏捷学习要素体系。
这是中国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本专著探讨经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全书分为导论与开放效应篇、开放路径篇和配套改革篇等共十章内容。导论部分研究资本市场开放理论与政策的演进与比较,并就相关理论与政策进行简要的评述。资本市场开放效应篇,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动因与现状,资本市场开放的增长效应和稳定效应,并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的微观效应。资本市场开放路径篇,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依赖,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途径:QFII和QDII,并就相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开放进行案例研究。资本市场配套改革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与银行业改革、利率和外汇体制改革等问题,并从理论角度对资本市场开放的制度支持进行深入研究。 本专著应用*的金融投资理论展开研究,并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使分
《崛起的足迹》丛书力图真实、客观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各领域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取向。丛书共10卷,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部(所)长担任主编。这套丛书不仅是一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画卷,更能对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外贸体制改革;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经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区域开放和特殊经济区;中国的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中国的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
公司制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地存在,是当代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同时,这一现象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也是非常独特的,从经济研究的意义上而言,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新的研究领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一个现象?——它的产生和演进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的缺陷何在?可能的改进有哪些?这些可能的改进又会受制于哪些业已形成的“路径依赖”?——本书对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的基本思想是:产业集中是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的结果。由于市场竞争遵循“优生劣汰”和经济效率原则,这样,在纯粹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下,一些有竞争力、效益高的企业将会迅速扩张,市场份额扩大,由此促进集中度的提高。反过来,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又会影响到市场的竞争性,并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鼓励有效竞争。这样就存在着反过度竞争和反垄断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
本书共分九章。前三章主要阐述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全文的理论篇。章,首先,考察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据此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结论,进而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协调化与高度化。第二章,首先阐述了企业微观主体的含义与依据,继而论述了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后,阐明了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关系。第三章,明确了企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微观主体的宏观前提,即健全市场经济运行载体、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第四、第五、第六章重点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生产要素状况的矛盾。第四章,分析古典企业制度(业主制和合伙制)和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第五章,分析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下和体制转轨时期的企业行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