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教训,以事实论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论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当前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2013—2020年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主要政策进行阐述。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期,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出现了内外失衡的局面,中国内需不振与城市化发展滞后有关。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应当进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解决温饱以后,广大市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价格管制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的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作者洪隽)首先厘清了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60多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习近平“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转轨自1978年以来已有25个年头了,其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其起伏之大也叹为观止。在这25年中,既有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期,也有3 %--4%的通货紧缩期;但是其共同的特点是始终保持经济增长,也就是增胀和增缩并存。之所以存在以上不完全同于市场经济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对转轨经济发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分析,在宏观调控手段上,将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直接套用在转轨经济的发展上,形成了互相矛盾的政策组合,减弱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由于对增长阶段的性质缺乏深入分析,难免对转轨初中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缺乏正确理解,对通货膨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一旦出现较高的通胀率就采取行政手段予以紧急干涉,造成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恶性循环,以致使部分时段的现实增长率远低于
本书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产生背景,分析了现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过程、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和空账运行进行了精算估计。介绍了中国不同类型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其开展投资营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国际比较,论述了美国、日本、韩国、智利、新加坡和欧洲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在社会保障基金及其投资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提炼了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规避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实证分析,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市场背景,以翔实的数据评价了其投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与风险控制措施。
全书共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是前言,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已经注意到的事项等与主题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2章是基本术语和相关理论述评。首先,任何理论体系都由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组成,为了使理论明确,界定了相关的主要概念。其次,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一章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文献,找出前人研究文献的不足作为全书研究的切入点。 第3章是国内市场涵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机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全章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价格和非价格的角度阐述了大国国内市场怎样涵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4章是大国国内市场涵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即大国国内市场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涵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国内市场涵养和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其关键问题在于改革后产权仍然单一。国有企业垄断运营所带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借鉴世界各国产权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应该采取渐进、增量的产权改革方式,逐步引入民营资本。产权改革之前,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政府的诚信建设,预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框架以匡正投资者的预期,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加改革的溢价。实施产权改革,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之后,在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与转型经济时期规制制度的重建纠缠在一起,要求重新设计规制政策。
中共党史属于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共党史系,在至今两次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均被确定为中共党史重点学科建设基地。2002年底,*批准的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项目中,中共党史系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项目“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两个子项目——“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丛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上的重要理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研究。丛书批成果主要涉及中国人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党的学说史研究、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等。各书的作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均摸爬滚的了许多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一定的前期成果,有的研究课题本身还是国
《企业集群:组织成长与合作创新》以浙江 块状经济 的发展为实际背景,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化和变革方向,以及如何培育可自我实施的集群内合作创新机制。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集群发展。
全书共分三部分: 部分:拟从商路与商品流通的角度,探讨明清江南地区主要农业、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后的流动趋向,在明晰江南地区内部主要商路及其格局的基础上,勾勒出江南地区以市镇为基础的城乡之间、镇与镇之间的工商业活动的空间关系结构。通过对江南地区内部商品流通及市场网络的分析,将江南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主要商品的市场贸易流向、市场网络及其经济功能与社会效果,由此分析江南经济的内部运作活力。 第二部分:以江南为中心,面向全国,把江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实体,将其置入全国市场体系之中,具体分析江南商品在国内市场中的动态运行,探讨江南地区与全国各主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及市场流通的相互影响,意在揭示江南经济的辐射力与渗透力。从而展示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相
藏富于民:当代中国民间资本的形成与分布状况。 小河涌大河流:中国民间资本的现状及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争姓资姓社: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储蓄仍是大头:居民的主要金融资产。居者有其屋乎:居民的房屋资产。农民的命根子:农地产权改革及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财富分配失衡:居民总体趋富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创富于民:民间投资的现状、问题与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国退民进几何:民间投资的现状。施政新纲破局:十六大激发了民间资本的创富热情。海阔任鸥翱翔:民间资本参与国企重组改造的障碍与机遇。均予国民待遇:激活民间资本与利用外资并举。跨出国门比武:民间资本拓展海外市场的现状与对策。从草根到丛林:中小民营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及其融资环境的改善。 民富国强:民间资本是推动中国走向强盛的生力军。 几代人的梦想
2009年称得上是世界低碳发展的启蒙年。作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低碳发展也成为诸大建当年学术日记《发展的门槛:诸大建学术日记(2011)》的重要内容。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在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但是这个新的绿色概念在世界的流行却是因为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关低碳发展的首脑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终没有取得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国政府的高调期望加上中外媒体的火热炒作,低碳发展这样的专门术语成为当年世界各国街头巷尾的时髦语言。《发展的门槛:诸大建学术日记(2011)》作者诸大建在学术日记中对低碳概念的流行作了观察与辨析,特别指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2009年称得上是世界低碳发展的启蒙年。作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低碳发展也成为诸大建当年学术日记《可持续发展——诸大建学术日记(2012)》的重要内容。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在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但是这个新的绿色概念在世界的流行却是因为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关低碳发展的首脑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终没有取得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国政府的高调期望加上中外媒体的火热炒作,低碳发展这样的专门术语成为当年世界各国街头巷尾的时髦语言。《可持续发展——诸大建学术日记(2012)》作者诸大建在学术日记中对低碳概念的流行作了观察与辨析,特别指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回答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中国如何才能不被甩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具有哪些独有优势?中国如何引领亚洲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走向,本书提出了纲领性路线和应对措施。
本书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的基础上,首先在一个长达3000年的超长期分析框架中对中国乡村地权的历史变迁作了分析,提出和论证了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假说。然后构造了一个短期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20世纪后50年农村的地权变迁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接下来对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后对进入21世纪的农地制度改革和立法的目标、路径与方针作了探讨,并在法律层面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
这是一场涉及一百万人口、海南岛四分之一土地面积的宏大改革。 在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之际,海南农垦,新中国建设史上的贡献者,还在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蹒跚前进。 2007年,王一新临危受命,空降“危机四伏,濒临绝境”的海南农垦。 王一新和他的改革团队一手推动了海南农垦的改革,让一个封闭、落后的“小社会”在短短四年间脱胎换骨,成为下属多家现代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现代农垦集团。作者通过对王一新及海南农垦内外的多次调研采访,根据手资料勾勒出了海南农垦波澜壮阔的整个改革历程,系统总结了改革者的理念和方法,为我们研究中国改革刻画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也为下一步改革提示了某种参考路径。
本书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展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转型等问题入手,论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对农民遭受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作了深刻剖析,指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身份的市民化,中国就不能实现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城乡人群之间的真正平等。
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又是一部千万莞邑儿女凝心聚力、众志成城、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点和示范区,有过徘徊,也有过困惑,甚至挫折,但更多的是把握机遇,真抓实干,自强不息。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率先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破除观念束缚。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敢闯敢试,大胆突破各种思想障碍。二是坚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我们紧紧抓住港资、台资以及国际大企业转移等重大机遇,走出了一条经济国际化道路,不断推进外源型经济向高级化提升。三是坚持与时俱进,适时推进调整转型。我们坚持适时谋变,顺势而为,在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基础上,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