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西部开发、特色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着眼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动于和源泉问题,深入研究西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我们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专门的西部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确定西部经济增长的源泉,设计西部地区现有经济机制的不足,突破了传统的思路,提出了更加合理、有效经济发展进行了模式与增长方式设计,并付诸于实践。通过包头实践,用事实来证明本书提出的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秘途径的正确性。 本书特色在于:一是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的*方法,把西部开发放在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区域发展比较和历史比较,揭示西部开发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二是运用了数量经济学方法,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
该书是《西部开发战略研究丛书》丛书中的一本,它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差距。介绍了“兴边富民行动”的背景、由来、意义、指导思想、任务、难点及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新千年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丛书。 在我国不平衡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是其中的弱势区域,西部金融无论在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工具创新,还是市场创新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又有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因此,西部地区不能也不应完全照搬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而应有自己的合乎实际的金融发展道路和合乎实用的金融支持模式。这既是本书立论的基础,也是本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市,由于其具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把发展高载能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之一。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短缺及能源成本的提高,亦纷纷放弃高载能产业,而把这一产业往西部转移。西部在发展高载能产业方面,虽然取得了GDP的较快增长及高载能产品的出口创汇增加,但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增加方式的粗放性,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初经产品,并导致能源短缺,电力供给紧张,矿产资源日趋枯竭及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对高载能产业发展的争议。对此,本书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我国高载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出路等战略性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一年半以前,我们成立了“云南藏区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初步收集资料、听取情况介绍之后,2000年8月开赴云南迪庆蒇族自治州进行调研,2001年上半年完成了一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并通过一次学术研讨会广泛征求了学者专家的意见,现在终于汇集成册交付出版了。这本专著尽管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毕竟凝聚了、倾注了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心血。 回顾课题成立以来的调研活动,可以说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试图通过对云南藏区的调研进一步认识藏族居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特点。云南藏区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但它们之间毕竟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通过对云南藏的调研,增加对藏族居住区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摸索出研究其他藏族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维护边疆安定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尽管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和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是,改革开放后东、中部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经济差距、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却更为加剧。 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兴措。因此,本文结合制度经济学原理,提出用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对西部地区实行一种倾斜和优惠的政策。这种倾斜和优惠政策初的实施效应是明显的,由于政策持续实施的效应是递减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政策倾斜向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转变。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前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的政策效应评价和经验总结,推进从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则,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内外条件和合理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力政策、立法政策以及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书中所提出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吸收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