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本书是关于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矿权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工具,系统论证并检验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演绎,提出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书共7章,从基础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而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和政策思路,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还包括4个案例,分别是关于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陕西、新疆、青海、四川4个省区油气资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西部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甚至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例如贫困人口及失业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它已经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营造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完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本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的重点项目,是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三年完成的对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董志凯对此书的评语是:该项国情调查报告全面考察了攀枝花的建设历程,重点在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半个世纪攀枝花的变迁,是迄今以来这一领域少见的、全面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我国集中力量配置资源的经验,企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中技术创新、城市设计创新、铁路修建技术创新以及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均是以往研究中罕见的,许多内容非亲自深入难以知晓。报告对三线建设中一些原则和体制的研究探索,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采用吸收了近年相关研究成果。这些内容
本书采用精选的国际案例,从此较的角度透视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重在启发,反对照搬。在研究过程中,使作者深感震撼的是国际案例中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例如,跨越式发展一定要有优良的法制环境,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三者才能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宏伟工程。这些道理表面上已经成为共识,但并人人能从挑战,甚至从危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联系国际案例来理解,就成为栩栩如生的训诫。如果站在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决策者的角度,这些道理就会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达到一种“饱经风霜”的感悟。西部跨越式发展,历史任务重,现实性强,跨度大,无论笔者努力如何,难免挂一漏万。由于西部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只能展现一个时点的剖面。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
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对西部地区实行一种倾斜和优惠的政策。这种倾斜和优惠政策初的实施效应是明显的,由于政策持续实施的效应是递减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政策倾斜向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转变。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前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的政策效应评价和经验总结,推进从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则,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内外条件和合理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力政策、立法政策以及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书中所提出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吸收国内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五大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几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利用结构,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西部开发重大工程的实施效应。全书分别从工程提出背景、评价方法、效果和影响评价与预测、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对五大工程的区域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对全面、客观认识各项工程的实施效应,以及进一步调整战略、政策,*限度地发挥工程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既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评价大型资源调配与生态恢复工程区域效应的方法,又进行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研究区域经济的专业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部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贫困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至今发展不快,且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存在高度的重合,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中部贫困地区130个贫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1323.03万余人,占其总人口的19.14%,占中部六省贫困人口的49.57%。马克思说: 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 竞争有利于倒贫困地区改进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执政水平。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中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培育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关键。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其现状如何,各贫困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何在?这些都需要详细系
本书以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为研究主题,首先从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教育入手,分析教育机会分配和获得对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其次,在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分布的现实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获得、职业选择、职位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再次,用代际职业流动的实际数据和案例,说明人力资本水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制约;*后提出扩大受教育机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农村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流动能力的政策建议。
《甘肃蓝皮书: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版)》深度分析了2012年甘肃经济运行情况,科学预测了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剖析了甘肃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问题,认真提出了促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对策建议。特别对新时期甘肃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甘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甘肃工业竞争力以及重要主体功能区产业布局及变动等诸多战略问题、经济难点与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甘肃蓝皮书: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版)》体现了专家视野,突出了应用价值,具有超前性、权威性和学术性,适合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阅读。
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所谓动态,是指小康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康标准也会不断提高。以我国人均GDP为例,从2000年的800美元到2020年的3000美元左右,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标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未来的小康标准还会提高。所谓相对,是指相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一定时期里,通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居于前列,就可以说达到了小康。
黄河文明足中华文明的主体,黄河足黄河文明的载体。 黄河文明的衰落,足华夏儿女的悲哀! 黄河文明的复必,足中国儿千年亘古不变的上题。 足中国大西洋、太平洋国际走廊的复兴。 足中国贯穿东部、中部、西部命脉的复兴。 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重大战略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东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水平严重不平衡。本书是对FDI与西部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研究。通过分析FDI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FDI与西部贸易、就业等领域的关系,探讨了FDI对中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西部的区位特征和产业特征出发,讨论了西部地区吸引FDI的特点,以及制约 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并对中国各省区外商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书通过立足西部,系统地研究FDI对西部经济的影响以及制约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力求为认识西部地区利用FDI的作用,以及增强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力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全书的几个主要章节都由实证研究构成,对各方面问题的分析都是在中国不同区域的比较中展开的。丰富的实证研究和区域比较分析成为本书的突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