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西部蓝皮书被*列为“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由*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4)》以“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为主题,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法治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以寻求西部地区进行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本书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考察,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分析,以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剖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及合理利用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西部”是指中国西部的十个省市,包括新疆、西藏、贵州、甘肃、宁夏、陕西、云南、 青海 、四川、重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重庆于1997年3月14日设立直辖市,因此在此之前的部分的统计资料如果在统计年鉴中无法获得,由与四川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
本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安华先生在西北实地考察基础上作的社会经济研究,当时都以单篇论文发表。内容涉及西北的地质与气候、水利与土壤、农业、畜牧业、工业、交通和矿藏,以及西北在中国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书中指出:西北地层中含矿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金、铁、煤、石油等重工业原料;森林在西北经济上有两种重要性,*是森林能补救西北雨量稀少的缺陷,第二是适合地方环境,西北有一半的地方是山地或高原,在农业生产上颇不适宜,但极适于植林;凡西北水利发达之时代,均是西北经济繁荣之时代。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发展西北经济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时的西北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附了《日本侵略下东北经济的矛盾现象》《农村破产的现状与救济》等文章,均不乏真知灼见。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地区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东、西部差距的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新疆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省区,西部开发十四年来与东部发达省区差距拉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格局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据此,对西部大开发采取的诸项政策措施进行反思,进一步厘清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的调整方向与实施重点。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后续政策调整提供建议。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黄河文明足中华文明的主体,黄河足黄河文明的载体。 黄河文明的衰落,足华夏儿女的悲哀! 黄河文明的复必,足中国儿千年亘古不变的上题。 足中国大西洋、太平洋国际走廊的复兴。 足中国贯穿东部、中部、西部命脉的复兴。 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重大战略的复兴。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西部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甚至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例如贫困人口及失业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它已经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营造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完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东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水平严重不平衡。本书是对FDI与西部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研究。通过分析FDI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FDI与西部贸易、就业等领域的关系,探讨了FDI对中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西部的区位特征和产业特征出发,讨论了西部地区吸引FDI的特点,以及制约 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并对中国各省区外商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书通过立足西部,系统地研究FDI对西部经济的影响以及制约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力求为认识西部地区利用FDI的作用,以及增强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力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全书的几个主要章节都由实证研究构成,对各方面问题的分析都是在中国不同区域的比较中展开的。丰富的实证研究和区域比较分析成为本书的突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该书由海涛的博士学位论文《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分析》发展而来。该书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命题是学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从历史背景来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关键时刻,改革重点和民营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引起了学界的重新思考。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将走向何方?如何处理民营经济组织和国营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些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2)从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来看,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是客观现实的分析前提。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社会文化多元性、经济发展基础较差,这些因素制约着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也是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因素,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是学界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五大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几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利用结构,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西部开发重大工程的实施效应。全书分别从工程提出背景、评价方法、效果和影响评价与预测、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对五大工程的区域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对全面、客观认识各项工程的实施效应,以及进一步调整战略、政策,*限度地发挥工程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既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评价大型资源调配与生态恢复工程区域效应的方法,又进行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研究区域经济的专业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