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雅琴编著的《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的重要贡献,在于积极探索和论证发展中国家在政府采购国际自由贸易制度中的地位、取向和政策。本研究说明,后发展国家有可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在国际自由贸易框架内争取发展机会和贸易利益,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中创造新的贸易竞争优势,改变本国历史和自然禀赋形成的既有比较优势。
入世后,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面临全面对外开放。本书从WTO保险相关规则、国际保险业发展态势及竞争力分析和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解析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国内环境,依据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保险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构建保险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保险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入世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和竞争力提升对策。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师生、金融保险业研究人员与从业人员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与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由赵亮和穆月英著,阐述的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rA)轮谈判在2013年3月29日结束,这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迈向新时期。一直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10+3)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是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在东亚“10+3”框架内,以国际经济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产业组织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并主要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等方法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东亚“10+3”农产品贸易相对竞争力;基于纵向关联农业生产均衡的东亚经济合作对我国农业影响的机理分析;基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关税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FDI与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影响的分析;东亚非
在当今经济开放的时代,产业安全问题是每个主权国家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风起云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更是严重地威胁着一些国家的产业安全问题。有些因为经济欠发达而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有理由担心,面临着国外商品、资本和企业的进入,自己那些幼稚产业会受到怎样的威胁?应当采取些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言”和书中的“入世”、“加入WTO”、“加入世贸”、“加入世贸组织”等,均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义。另:“入关”、“加入关贸总协定”,均与“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同义。早已进入后过渡时期,产业安全同样成为一个非常严峻而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因为,加入WTO之前,国外的商品、资本和企业尚不能自由地进入我国市场,现在这
《WTO与国际贸易教程》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背景,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终归宿,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力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主要特点如下: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贯穿全书,因此,它既是一本国际贸易教科书,也是一本世界贸易组织教科书,对传播普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知识大有裨僧。 第二,收信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发展资料,尤其是包含了编者近来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而有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间的时滞。 第三,普遍采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分析更加精密;另一方面也使本教程 与国外流行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在分析方法上基本上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统一、开放的国际大市场正在逐渐形成。特别是1995年WTO的建立及其嗣后运行,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合作机保障。WTO致力于削减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成效裴然。不过人们也注意到,在国家间关税与非税壁垒不断削减的时候,国家的反竞争措施及私人反竞争行为,却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严重扭曲世界市场的正常秩序。 WTO竞争规则问题在国内学界的研究尚处于起 步阶段。朱家贤博士抓住这一前沿问题,不辞艰难,悉心钻研,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剑桥大学潜心写作,历经数年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又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本书资料翔实,体例简约,论证细腻,观点鲜明,有深度,有见地,堪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全面系统研究WTO竞争规则的开篇之作、探索之作。
作为以案例为基础的比较研究,《全球化、创新变迁与创新政策:以欧洲和亚洲10个国家(地区)为例》为我们展现了10个经济体(丹麦、芬兰、中国香港、爱尔兰、荷兰、挪威、新加坡、韩国、瑞典和中国台湾)创新系统的真实面貌;同时,对创新系统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全球化、创新变迁与创新政策:以欧洲和亚洲10个国家(地区)为例》共12章,第1章着重讨论创新系统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框架;第2章~第11章详细介绍了各国和地区案例;第12章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与采取的创新政策。《全球化、创新变迁与创新政策:以欧洲和亚洲10个国家(地区)为例》不仅为评价和分析国家(地区)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非常意义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有助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深化对创新系统
贸易与环境关系是一个在国际上备受各方关注且易引发争议的重要问题,WTO法律制度为解决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提供了充分的规则空间,争端解决机构在审理此类案件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但WTO仍存在许多亟须改进的地方。当前,WTO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各方期待的、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新的协定和谅解至今未能达成,这不能不引发国际法学界对WTO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本书作者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本书收集了2002年9月12-1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视角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研讨会的论文资料。该研讨会由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联合举办,来自世界四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操作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专家以及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各国在管理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的经验,从而为中国在新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在未来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提供较为清晰的脉络。
本书从宏观经济、对外贸易与投资、行业经济(农业、工业、金融、能源等)、知识产权战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区域经济合作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给中国经济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同时对未来十年各个层面的发展也都作出了详尽的展望。
《WTO争端解决与中国》(第二卷)是继《WTO争端解决与中国》(卷)后,重点关注2009年度WTO涉及中国案子的文集。《WTO争端解决与中国》(第二卷)述评了2009年以来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实践;分析了中国涉案中GATT第20条援引的情况;全文翻译了2009年结案的“中国——影响出版物和娱乐用音像制品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的上诉机构报告。
本书包括:出口权利会下放给企业吗?出国旅游将成为家常便饭吗?出国打工会不会容易一些?超市里会摆满进口食品吗?人民币会贬值吗?农民会不会失业?粮价会不会暴跌?等内容。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并坚信,中国必将会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多边贸易体制和整个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修订,力求使《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第3版21世纪高等教育标准教材)》(作者许立波)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实用、资料数据更加新颖翔实、文字表述更加规范统一。 本书出版以来,许多院校均将其选作教材加以使用。 本书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宗旨、地位、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归纳论述;对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框架规则协定和协议加以分析研究;对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渊源(复关/入世历程)予以回顾和总结;对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予以评价和研究;对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和
本书旨在全方位展示美国贸易救济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全景式反映近年来中美双方在“反倾销”、“保障措施”、“337条款”、“非市场经济地位”等领域的经典贸易摩擦案例,总结国内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以及“攻克”美国贸易救济制度的策略技巧和操作程序。对此,理性面对和合理正视中美贸易摩擦,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在战术上藐视,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众志成城、知己知彼、据理力争、勇于抗辩、稳住阵脚,为我所用”。
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我国应如何恪守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各项协定和协议,切实履行我国入世承诺,承担相应义务;在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义务的同时,我国应如何充分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权利;我国应如何建立一整套既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能有效地维护我国主权和经济利益政策法律体制、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这些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首先需要学习和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WTO协定是WTO多边贸易制度和开放市场经济运行的准则。本书系统地介绍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定的背景、内容及程序,并结合中国入世承诺和案例,以便使读者对WTO多边经济贸易规则和法律框架及执行程序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本书既适合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
本书是 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15年年会 论文集,研究了WTO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争端解决制度、FTZs和FTAs、贸易与投资以及其他议题。反映了该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及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入世本身既符合中国改革的基本目标,又是中国融入国际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并非权宜之计。无论是回顾中国经济的过去,还是展望未来的发展,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不入世就不入时、不入流。 本书主要讲述WTO的国际投资规则、外资投资的规模变化、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自由原则、互惠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度原则,安全原则、变化原则等。
《WTO机制下利用外资研究》共分十章。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阐述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协议中的投资规则;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利用外资的人世承诺及其履行情况;第五章阐述了人世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及人世后中国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第六章阐述了人世后中国有效利用外资的税收对策;第七章阐述了中国利用外资立法的现状、特点及人世后完善中国利用外资立法的对策;第八章阐述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发展历程、人世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及人世后中国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对策;第九章阐述了人世后中国利用外资开发西部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第十章阐述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WTO机制下利用外资研究》在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际收支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资本与金融账户未开放以前,国际收支问题仅仅表现为国际收支账户中的经常项目收支问题,而其中主要又表现为贸易项目收支平衡与否的问题。随着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不断开放,我国对外均衡问题就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一方面,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引起了贸易账户及至经常账户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发生与直接投资无直接联系的资本流动,导致整个国际收支账户及其结构变得更难以预测和控制,并进而影响到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与经济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本书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在结构上的可维持性问题。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的定义是:在不采取损害内部均衡措施的前提下,一个账户的逆差能被另一个账户的顺差所弥补,一个时期的逆差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的经济法制状况,可以用“突飞猛进”这几个字来形容。仅从经济立法来看,在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制定了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得税法、价格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巩固了国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成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在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成。 然而应该看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还有许多东西不熟悉,不清楚,观念也跟不上。尤其是面对未来逐步建立起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我们的法制工作有不少方面明显滞后,执法、司
本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与投资问题的演变,以及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对中国外资政策的影响。一方面,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要求投资政策不能约束贸易发民,世界贸易组织范围与管辖权的扩大就是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的发展要求投资政策也要全球化,要求国际投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因此,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不仅牵涉到贸易与投资问题本身,还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