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百千万工程”角度论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学术著作。全书立足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历史定位,细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发展历程,站在宏观的视野进行顶层设计,指出以发挥乡镇节点功能激发提升乡镇能量、利用好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统筹城乡融合从而推进县镇村一体化进程等做法,着力塑造县城内生动力,逐步让“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该书对广东统筹城乡一体化,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
《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对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在对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担及利益均衡分配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应对PPP项目可控和不可控风险防范的对策与措施,为PPP项目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风险控制研究》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业界人员的实务参考书。
陈卓咏专著的《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垄断竞争模型和城市空间 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城市 规模理论模型与政策分析框架;基于 模型设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对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 分析,估算出中国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数值;《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 传统制度安排对我 国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影 响,探讨中国城市制度创新的方向和 思路;建立城市增长边界经验模型,尝 试为中国城市规模增长管理提供一个 新的有效手段;遵循城市集聚经济的 基本要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优 化与城市化空间格局战略转型问题。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
本书是以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部门经济学专著。作者斯蒂芬·贝利为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公共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本书即是在其1995年出版的著作《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反映了地方政府研究中的多学科特征,不仅对地方政府经济学研究中普遍涉及的话题,如“收入来源和支出”、“财政压力”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而且详细地阐述了“退出与意愿表达”、“捕蝇纸效应”、“中间选民模型”等理论课题 ,还提到了地方政府改革、基于服务质量的竞争效力等问题。总之,本书内容广泛、理论透彻、论据详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方政府经洗济学教材。
本书对经营城市的概念、意义、产生背景、发展阶段、发展理念,以及经营城市与区域发展、经营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经营城市的主体与客体、经营城市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和如何积极开展经营城市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