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城市定位,是因为城市产业与就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就业半径的不合理、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矛盾,正在困扰着城市生活,我们有时不知道城市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居住为主。本来曾是我们居住的城市,现在看来却不大适合人居。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城市,让城市能够更加适合人居,让城市人的居住更舒适……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人类每时每刻不仅在利用自然,而且还在大量地消耗自然,城市是人类群体性的生活样态,是人类以群体性的方式在共同消耗自然。城市里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在延长,城市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形态。 在自然界,燕子、喜鹊、蜜蜂等创造“窝”、“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经过社会化以后,所创造的居住体——城市,却往往与自然的发展相悖谬?为什么人类创造自己居住的城市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内一个重要内容。本书以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突出管理特色、紧密结合现实、切实深入分析、合理安排体例、突出教材的编写特点、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突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等特点。本书适合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管理干部培训的教材。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运用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出“城市群经济”的重要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基础,以及其在地方、区域尺度上的不同表现与作用——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学习经济及分工交易经济,并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产业分工、专业化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可供从事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城市群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的作用,承担着全国和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流的汇聚与扩散职能,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等编著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针对中国城市群高密度集聚、高速度成长和高强度运转的现状特点以及发育程度低、紧凑程度低、投入产出效率低和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对国际著名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分析为借鉴,分析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总体历程与驱动因素,提出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与“153 8”的空间结构新格局;分析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态势与存在问题,提出中国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建设路径、空间布局方案和未来发展愿景,以及加快中国城市群健康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由林森所著,在辽宁省实施“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的背景下,省内的各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产业如何布局,政府之间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笔者将通过一系列深入分析来寻求辽宁省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策略。本书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入分析来寻求辽宁省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策略。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以及
本书主要集结了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从2008年6月在《中国建设报》上开设《大岳专栏》以来,至今已经发表的210多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开发问题,另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问题,狭义来说就是PPP问题。
这本书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我主持的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中国家城市经济研究院,网站.wgic./.21ld.)20年积淀的成果。“万国”作为城市定位、园区产业发展解决方案专家,已成为行内标杆机构,为中国直辖市、工业税收大镇乃至中西部和国外许多城市如多伦多、沙特等做过广泛服务。 这是目前中国较完善的一本研究城市人口的空间布局、全球城市的区域分布以及中国城市国际化的专著,对中国各类城市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球城市集团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逐步形成的,至2007年,全球有建制城镇约50万个,都市区域虚拟集团2000个左右,超过5000亿美元的都市圈10个以上,都市50个,区域性都市近200个,地方性大城市集团约1000个,GDP达到5亿美元以上的城镇集团3000个左右。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把中国的城市化提升一个档次,已迫
本丛书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展开,突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道。 期,《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 内容及字数:书稿内容已完成,约15-20万字。框架由厉以宁教授拟定,篇由厉以宁教授撰写,其他篇目的标题由厉教授指定,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以及博士撰写。 本期主题为中国的新城镇化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城镇化的制度创新课题,“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十余年高速城市化过程之后,由单纯的“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向,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李冰同志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试图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一体化问题。全书首先回顾了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然后对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思想给予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路径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重点分析,并在对全国及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城乡差距仍在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结构,后,针对中国城乡具体实际提出通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制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化等途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路。
本书在突破H-O模型的系列假设基础上,把集聚经济融入竞争优势,构建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探讨生产要素的流动、积累如何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有限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在各种制度与成本约束下,以收益优选化
目前上海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雷新军等著的《城市产业转型比较研究(上海市杨浦区与日本川崎市的产业转型经验)》是以上海市杨浦区和日本川崎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型的趋势、模式以及机制三个层面,分别对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过程进行剖析,并阐述了其产业转型的特征。 《城市产业转型比较研究(上海市杨浦区与日本川崎市的产业转型经验)》首先,对一般大都市转型的理论研究进行概括和阐述,并分别对川崎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这两个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转型中的问题。其次,探讨城市产业转型的驱动模式,分别对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川崎模式(“四种创新”模式)和以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杨浦模式(“三区联动”模式)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揭
煤炭资源枯竭,煤矿企业可以关闭,但煤矿城市却已经形成。城市要生存,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恢复生态环境使之能适合人类居住,必须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使之容纳劳动力就业,否则“矿竭城市衰”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煤矿城市的特殊性使其经济转型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就显得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本书依据煤炭产来的特殊性,把煤矿城市从资源型城市中分离出来,对其经济转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就某一个煤矿城市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抽象出一系列共性的东西,用实证的方法、通俗的语言,力求从一般意义上对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所涉及到和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一引起具有科学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城市脆弱性是当前进行小态义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如何定量测度以及如何调控城市脆弱性是这个重大课题的关键环节。由张晓瑞、王振波、方创琳著的《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调控/城市强可持续发展丛书》以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理沦和可持续发展理沦力基个依据,遵循“概念内涵 分析框架一定量测度 动态演化 综合调控”这一城市脆弱性研究的新脉络,构建厂基于“非空间—空间”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给出/城市非牢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定量测度技术方法,提出厂城市脆弱性的综合调控体系,由此勾城市脆弱性研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沦和技术方法。 本书可供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实践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阅读与参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