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资源型或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或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棕色土地”或遗弃地的土地再开发利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是美国的“棕色土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城市土地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和制造业型城市)转型道路提供参考。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冯瑞琳编著的《法治视野下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研究脉络,首先对国内外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并全面分析我国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产生的原因和差异。其次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状况进行调研,系统考察了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现状、征地现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宅基地和小产权房等,深入分析了河北省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河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具体解读,发现其不足,进而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土地交易市场和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立法建议,以推动河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目前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立足本地区实际,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就成为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王振华、张广胜*的《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基于结构红利的视角》尝试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行解释,提出的科学问题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即结构红利)有多大?不同县域间的结构红利差异由哪些因素决定?进一步的思考是,结构红利的持续释放需要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做保障,目前中国县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发展方式粗放、可持续性不强等劣势逐步显现,学者提出应以城镇化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本书提出的另外一个科学问题是城镇化的发展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理论上看,本书将为产业结构理论、尤其是结构红利的相关研究提供来自县域经济中的证据。从实践上讲,本书将为政府挖掘结构红利、充分利用结构转型的溢出效应、以城镇化发展推动
自主创新是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推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本书紧密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总结、观察和思考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既和当前的理论前沿问题相接轨,又有广州的鲜活实践。本书以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广州持续竞争力为主线,力争以广州的实践为基础并适当总结、升华和提炼,形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广州模式。 广州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创新领域有很多,但为了更凸显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个性化特色。本书只列举广州在全国*有标识性、*有代表性的创新领域和行业,阐明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战略及宏伟蓝图,探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服务业创新、城市管理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编的《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实践:标准化套型设计和全装修指南》通过研究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不同 和地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吸收、借鉴相关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合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实践:标准化套型设计和全装修指南》以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化设计、部品技术和全装修技术集成为切入点,基于公共租赁住房的产业化发展,重点分析了CSI工业化住宅建设体系在公租房建设中德实用性。《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实践:标准化套型设计和全装修指南》还吸纳了“2011年,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中部分获奖作品,倡导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的品质和规划设计水平。 《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实践:标准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房地产及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概念,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和开发前期准备,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筹措与风险防范,房地产税收与保险及物业管理,并附有少量与房地产相关的新法规。 本书第2版教材增加了房地产实际项目特别是典型工程案例的内容,教材内容贴近工程实际, 具实用性;涉及政策法规的全部按新颁布的法规和 修订的内容进行 新,并适当地进行补充完善。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教材可作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工程管理类、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类等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供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细致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利用大量表格和图文对比,系统、详细而深入地阐述了教育改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和积极性,提炼出在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战略对策。本书内容生动,数据准确,表格清晰,图文并茂,而且可操作性强。
本书对于我国PPP模式和当前的PPP政策体系与法律框架的核心要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PPP项目的实操流程进行了细致阐述,涵盖了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关键环节,为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方、研究机构快速准确地熟悉PPP的基本理念与发展历程,系统全面地了解PPP模式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较为专业的指引和技术支撑。
《产业升级与村镇土地再开发》以中国快速城镇化为背景,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理论与实践,提出产业升级是实现村镇土地再开发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优势、资源使用、能源利用、制度安排与村镇土地再开发之关系,强调通过产业升级、碳减排、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等途径优化村镇土地利用。本书还进一步研究淘汰村镇落后工业产能土地优化技术、碳减排土地调控技术、循环经济型土地配置技术、新兴产业土地配置技术,为推动我国村镇土地再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借鉴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人类聚居学”和“人类居住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介绍城市化一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城市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制度环境、市场变化和未来趋势问题,并针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城市住宅发展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资源短缺、空间分异等问题,以及国家对住房价格的宏观凋控,提出了“居住的社会公平重于效率”、“消解新移民的居住贫困化问题”、“国有房地产企业不应退出市场”等观点和对策建议。后,本书以建设“宜居城市”城市为主线,探讨了住宅供应体系的构建、住房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化区域的居住布局、件宅建筑形态的演变和曙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本书科学总结了作者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期间针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聚焦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建设,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全书共分为五章, 章介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第二章深入研究“十二五”规划期间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结构与布局协同发展;第三章针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入剖析;第四章探索“十三五”规划期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第五章研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本书可为研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立足于城市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规划学等学科,以空间分析为主线,从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等视角,以上海为例,剖析了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首先,对国内外社会极化及社会空间等理论进行了研究述评;其次,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社会极化及空间演化的时代背景再次,分析了大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极化状况;然后,结合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对影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与分异的人口、收入、房地产、城市规划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研究基础上,以宏观(上海全市)、中现(浦东新区)和微观 (三林镇及各个典型案例)的视角,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分异度等定量研究手段,剖析当代上海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与分异的状况,并总结了上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总之,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有关对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