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面临着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虽然在应对从2007年开始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被誉为“早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但随后国际也出现了不少诸如“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将崩盘”等唱空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我国经济增长三动力因素也出现了不同情况的问题:国内政府和国企拉动的投资已出现某些负面问题,民间投资和海外并购投资还存在很大阻碍和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很大,且使我国经济外部依赖性增大,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直具有持久正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我国也加快推进以构建消费大国为重要目
本书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和阐释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三角规划,突出解读的通俗性、生动性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旨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普通老百姓了解中三角、知晓中三角、宣传中三角,期盼这种编写方式,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为轻松地阅读和把握中三角规划的精髓和内涵,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重大政策,从而使中三角规划得到更为多元化的呈现和诠释。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内一个重要内容。本书以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突出管理特色、紧密结合现实、切实深入分析、合理安排体例、突出教材的编写特点、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突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等特点。本书适合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管理干部培训的教材。
本书系“清华大学建设管理丛书”之一,以城市网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网络体系形成的机理,全面分析了城市网络体系发展和发育的进程,捕捉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深入地分析,阐明了集聚经济与网络经济在城市体系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城市网络层次结构。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完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化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运用转移经济、聚集经济、网络经济三种分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演绎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比较和综合研究,剖析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考。 本书适合于从事城市规划研究与设计的政府官员、规划者和设计师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这是一本以市镇为话题的文集。 文集粗略地分为三编。编是学术史,对近百年来有关明清至民国的市镇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编是实证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对市镇的管理、类型、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编是方法论,分析了市镇研究的概念、问题、路径,尤其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市场体系的理论。
大都市区管治研究是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书融公共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管治的理论基础和宏观背景、我国大都市区管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理念、结构和模式,明确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重点领域,针对我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特殊性,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这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大都市区的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压缩与叠加--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生产政治演化的独特路径》是针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编写的一本专著。这本书所关注的“压缩”和“叠加”问题是一个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和“生产政治”的动态演化代表了一种独特路径:基于生产方式的、生产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政治样态的压缩与叠加。经典理论家们或许未曾预料,这种“多政治样态的共存”景观竟会如此发生。实践中,它为民族国家生产政治的演化路径提供了新的样本;理论上,它昭示了以往理论谱系的贫困和局限并带领我们走向新的、可欲的、和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理论图谱。
《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一书正是用合作的观念而不是支配的观念来透视城市治理的。本书所关注的中心议题就是阐明合作的前提和条件,即,哪些制度安排会促进合作,哪些政策工具能用来维护这种合作。本书所有的研究和例证都是以美国为背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却可变通运用于任何城市背景。例如,公共服务的“供应”和“生产”的区分,是支撑本书中心讨论议题的概念框架,我期望,如同在美国一样,它在中国有着同样的广阔应用前景。当中国致力于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大力开发个人物品和提供个人服务的市场经济时,对提供和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地方公共经济给予关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地方公共经济既不是由市场来驱动的,也不是通过政府的中央计划来组织的。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城市经营不是出卖土地,而是要通过对城市及其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吸引资源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城市经营的理念下,政府的视角和利益不是限于一个项目、一块土地是否赚钱,而是要从产业链、产业体系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来考虑问题。把城市的资源盘活壮大,把各种要素有机聚集起来,把人们创业创新的活力激发出来,将城市的生态环境改造得更加宜居,这本身就是在提升城市的价值。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方法,结合生态学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现代城市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以城市生命体的崭新视角探讨城市和谐建设,阐述了城市生命体的内涵、特征、要素和功能,从城市生命体的视角论述城市建设的五种和谐关系,并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理论知识,围绕五种和谐关系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并以2010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的影响与带动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从理论梳理到国外实例以及中国的实践,向大众展示:从蔓延到紧凑,是一种宜居性、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可持续城市的特征体现在城市公正、优美、创新、生态、紧凑、多中心、多样化以及容易移动和通达上。未来的城市不再是充斥欲望和物质的刚性之城,而是一座注重日常生活的柔性之城,它将城市生活的地域特征重新纳入城市空间,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可寻求新的平衡,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将得以彰显。
《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倾注了作者长期在民族地区艰苦奋斗、苦苦求索的心血、经验和理想。全书对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这一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书中许多观点新颖独到。如“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较大比重;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生态极为脆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不能享受城镇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城镇的形成,在根本上是物质要素和精神文化凝聚的成果。没有要素的聚集,就不会有城镇的出现”“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应从其特殊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由张小刚编著的《绿色经济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绿色经济的内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绿色核算——绿色GDP研究,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宏观评价体系的构建,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载体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绿色GDP的动态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本书的研究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路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城镇化的新探索来自天津市华明示范镇的思考》从产业发展角度研究城镇化进程,以实际成功案例和翔实调研数据为立论基础,创新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通过定量模型测度了天津全市(除市内六区外)12个区县的城镇化过程②,认为东丽区处于档次,具有*领先优势;东丽区华明示范镇的“三区联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呈现“自扩张”状态;同时,“三区联动” 内部面临产业调整的过程,正处于从局部“渐变”向系统“突变”过渡阶段。 通过大量调研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实质上是政府导向型“城乡边缘区(城市郊区)一新市镇(园区化)一城镇化”三元结构模式。该模式突出强调政府从“宅基地换房”,到“三区联动”,再到“三改一化”③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成为宅基地置换、产业园区建立、农民就业户籍政策变革等
当前,低碳经济正在引领城市经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能源革命,简而言之就是防止不可再生能源枯竭,防止气候变暖。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多元化。 本书将分追根溯源、潮起潮落、他山之石、凤凰涅槃、功能回归五个部分,向读者逐一展示国内外城市功能的演化特点及规律。
《理念创新与创新发展——浙江的研究与案例》阐述了创新理论的一般原理,从发展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上的探索实践、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该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从浙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要树立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理念,确立坚持一体推进,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富民惠民,注重和谐共荣发展;坚持协同共赢,注重内外联动发展;坚持环保高效,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为先,注重人本导向发展;坚持自立自强,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坚持转变职能,注重服务主导发展等七个基本观念。本书由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