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南山区、光明新区、前海新区等多个区级政府以及深圳市科创委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高质量发展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通过对这些区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 、产业实践、创新体系建设的梳理和挖掘,加上产业园区、大学城等经典案例的链接,形成政策与案例交织的特色,恪守欣赏性与研究性共存的编撰理念。
这本《城市经济学》由栾峰主编,共分为四个篇章。篇为导论,重点介绍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及经济学的若干重要基础知识;第二篇主要介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第三篇主要介绍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组织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有关解释及分析;第四篇主要介绍若干重要的城市部门问题及相应的城市部门经济学理论知识。 《城市经济学》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土建学科领域的本科生,为此在内容组织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特别增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将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组织等本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组成专门篇章。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以满足初学者的要求为主,同时纳入较多扩展性和研究性的知识点。希望以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本教材主要对象的学习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由胡国俊主编的《特大型城市耕地保护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的编者是长期从事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科研、实践和管理人员,本书是他们在总结提炼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的。纵观全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深刻认识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耕地不仅是日常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农耕文明的物质支撑,还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二是逻辑体系严密。本书着重于耕地保护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常见于模式、制度等方面,而本书从耕地保护的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视角进行研究,既包含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升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又包括政策制度设计的创新探索,*后还以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本书对上海近年来在
本丛书的特点是: 1、内容新颖。丛书紧扣时代脉搏,将现代地方政府发展面临的现实、前沿性问题纳入研究领域,积极面对并反映现代管理的*方向和理论动态。有着眼于现实的应急事件管理研究,有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电子政务研究,也有借鉴*理论动态的政府生态与领导力研究,还有反映常规管理的新颖角度的研究。 2、研究方法独特。在广泛采用经济分析法、政治分析法、历史研究方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注重实证研究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博弈理论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进行了生态学方法、治理与善治的分析方法、国家一公民的分析方法的尝试。 3、结构体系严谨。丛书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1)宏观管理部分,由《政府生态与领导力研究》、《宪政架构下的地总方政府模式研究》、《地方公共政策研究、《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依据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已开始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这表明目前中国已经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2012版)》由潘家华和魏后凯主编,在对中国进入城市时代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发展必须走“绿色繁荣” 之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2012版)》认为,在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构建绿色经济尤其是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强化绿色管理、考核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加快推进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型。
本书借鉴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人类聚居学”和“人类居住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介绍城市化一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城市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制度环境、市场变化和未来趋势问题,并针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城市住宅发展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资源短缺、空间分异等问题,以及国家对住房价格的宏观凋控,提出了“居住的社会公平重于效率”、“消解新移民的居住贫困化问题”、“国有房地产企业不应退出市场”等观点和对策建议。后,本书以建设“宜居城市”城市为主线,探讨了住宅供应体系的构建、住房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化区域的居住布局、件宅建筑形态的演变和曙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中国城市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其城市形态多种多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衰落和重建。中国城市在绵延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凝聚了丰富的智慧。 关注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反映,或从城市的起源入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或从城市功能的形成变化中概况出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从城市的不同类型中反映城市的多样性,等等。 《城市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综合运用当今城市研究中的*方法,从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微观经济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是“城市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之《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与理念)》,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作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传统中国城市的变革、困境中的自强、中华城市的风尚
《城市内部空间格局与演变机理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以广西首府城市南宁为典型案例,应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对南宁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城市地价空间格局、城市商圈空间格局、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城市意象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科学总结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格局演化与空间机理特征,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证案例与理论支撑。
本书是2009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2009年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编辑。全书共分城市、县城和村镇三个部分。本年鉴的统计范围包括:设市的城市地区、县城、村镇。本年鉴数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全书中英文对照。 本书面向相关工作单位及工作人员。
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转型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政府正在实施的*重要战略转型。《中浦院书系 大讲堂系列:推动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由2013年4月-6月期间在中浦讲坛上的10篇讲座整理而成,围绕十八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的独特作用,从当前发展阶段的特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物价变动、房地产走势、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入手,研究探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建设问题。这些讲座涉及的面很广,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等,如郭克莎、左学军、肖金成、刘志彪、芮明杰、辛仁周等人的讲座;也有上海、杭州等典型城市发展经验的总结,如原杭州市委书记
这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战略与实践路径 的著作。 作者在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新格 局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视角,全面探讨了新型城 镇化战略下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价 值导向和节点突破,力求在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 的双重维度下,构建一个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 术框架和支撑体系,并对当前中国城市的经济转型和 能级跃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对策。 《中国城市转型研究》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 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运用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和创新型城市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重 点从产业动力机制对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纵轴”和 城市空间优化对城市转型支撑的“横轴”,来逐层论 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活动,必然深植于区域性和全球创新网络中。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而成长成为创新网络的节点――科技创新中心,将是一大批城市发展的升级版愿景。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全球先锋城市在创新战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与实践,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全球坐标系。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新”在哪里?从目标上看,不再满足于小康社会的建设,而是以人的幸福为发展目标;从发展战略上看,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创新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成为重要战略;从发展方向上看:已从产业的发展转变到整个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将产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全面发展;从发展要素上看,文化、科教、人才、和谐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构筑起重要支撑,从而形成了“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大发展、四力支撑”的具有苏南鲜明特色的、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杨帆编*的《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人口城市化过程研究》意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对人口城市化过程进行理论研究,并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过程的演进、特征、影响等问题。本书内容对人口城市化理论进行拓展,提出了人口城市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结构,为*深入理解现实中的人口城市化提供*为全面视角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本报告在分析可持续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可持续城市的建设实践历程,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选择中国部分城市,开展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评价与比较分析,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后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与调控对策。 本报告对于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者,以及研究城市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城市管理学》从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入手,结合当前形势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是绪论、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危机管理、数字城市与城市管理。每章开始有学习要点及目标、关键概念,每章后有本章小结并附有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管理类各专业的教科书,适合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教材,同时可提供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地推动特大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和一种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准则,长期以来经久不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焦点逐渐由思想上升为理论进而转向实践层面。本研究首先从分析可持续发展协调思想、环境经济协调理论及产业生态协调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回归出产业生态的产业-环境系统协调的思想内质,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外产业生态研究和实践的现状进行述评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思考。在此基础上,从提升产业生态研究的时空尺度和对产业生态进行经济分析两个基本视角出发,构建了适应性城市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一般架构,并以东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宋涛编写的这本《城市产业生态化的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生态的基础分析 基于当前产业生态基础理论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中国正处在一个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大规模的城镇化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由此涉及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亟待有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在此大背景的前提下,国外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我国去学习借鉴。 而在今天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是缺一不可的两部分。无论是曾经的发达国家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增加,一方面要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另一方面则要面临日益恶化的环境治理。作为今天的环保大国 日本有着 先污染后治理 的惨痛经验教训。 本书以《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政策实践 日本的经验教训》为题,自2010年12月着手研究以来,通过大量调研资料,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考察日本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政策实践。 本书主要由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