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建的项目,有 万里长江桥 的美誉。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苏联援建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歌颂了我国各行各业人民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勇往直前的精神,阐释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武汉长江大桥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作为新中国创业年代的前30年,迈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和挫折,外部障碍与国内问题常相交织,显见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困难及鲜明的个性。作者马泉山以四卷本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 对这一历史进程重加梳理,不妨说,是探索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工业化史的尝试,只不过采取了回望录的形式。《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78年综述)》是在前三卷即《中国工业化的初战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 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58 1965)》(待出)、《中国工业体系的纵深配置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66 1978)》(待出)分段论述基础上的综述卷。作者把当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研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服装生产贸易的基础知识、服装面辅材质的检验管理、服装工艺质量的检查管理、服装外观质量的检验管理等内容。 本书就是一本专门讨论产业链环节间匹配问题的著作,重点解决服装制造过程中,生产环节内和生产与贸易(消费)环节间的质量匹配问题。面向生产、面向企业、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观点理念的创新。全书介绍了许多常规质量检验的内容,并重点讨论了安全质量检验和功能性质量检验等业界关注的问题。全书为现代服装工业体系建立在线质量保证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础架构,是服装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不可多得的帮手。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碍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8年的发展趋势。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深受业界认可,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的鸿篇巨制。
......
《首都钢铁公司》是红色工业丛书的一个分册。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Z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Z先进的高炉。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公司。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夕为了首都环保搬迁转产。本书将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首钢的发展过程;展示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表现工人阶级在时代背景下的抉择,歌颂其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阐释其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首钢蕴含的爱国主义、革
《包头钢铁公司》是红色工业丛书的一个分册。包头钢铁公司是我国工业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业遗产,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Z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是 一五 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包钢拥有 包钢股份 和 包钢稀土 两个上市公司,是中国主要钢轨生产基地之一、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华北地区Z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是世界稀土工业的发端和Z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本书系一部关于包头钢铁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的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艰辛;追寻一代又一代包钢人开拓前进,奋斗拼搏的足迹;记述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再谱民族梦未来发展的新篇章。这是一本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书,是用包钢的精神书写包钢的故事,通过点滴的故事来书写包钢人 坚韧不拔,追求卓越
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美好生活”。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在 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 化的故事。
德国提出的工业4.0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工业4.0,本书结合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多个角度对此话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着重阐述了中国在工业4.0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实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本书,就会对工业4.0有一个更直观、系统的认识。对于想轻松了解工业4.0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国家资源--清代滇铜黔铅开发研究》在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下研究清代国家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新发现,讨论清代对国家资源——滇铜的开发与管控,包括四个方面:国家需求与滇铜兴衰、清代的边疆战略与铜矿业布局、国家管控下滇铜的生产与运销、清代滇铜开发与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篇研究清代黔铅开发,包括黔铅开发过程、采冶特征、矿厂分布、产量波动以及运销模式等内容。下篇为清代滇铜黔铅的运输地理研究,通过分析铜铅的产销地分布和对接、运输路线和中转站点的选择、道路运输能力与铜铅分流等问题,归纳滇铜黔铅的货流状况和运输布局。
核电未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主要受到铀的供应能力的制约。为了保障中国铀资源产品供应安全,本书从可持续视角,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开展其价格研究,证实中国铀资源产品现有价格存在扭曲,并否定了直接接轨国际市场的价格改革路径。在提出并界定可持续利用价格概念的基础上,根据 孤岛模型 得出铀资源产品可持续利用价格,为铀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确立了科学的目标和方向。提供的改革路径包括:①变革企业组织架构;②健全市场参与主体;③鼓励民众参与;④改革政府职能。
由曾在丰田汽车公司担任丰田生产方式(TPS)的调查主任、熟知丰田制造的思想及技术知识的作者讲解的TPS读本。详细介绍了打造强大生产现场的步骤、构建机制、如何持续进行改善。还介绍了如何将丰田生产方式的“赚钱的IE”“发挥智慧”活用在自己的公司。
去提出的“改善”、“改善1.0” 于个人或职场层面的改善。之后的“改善2.0”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在各个职场之间多方合作的改善,“改善3.0”则与日产的戈恩改革类似,通过跨部门的知识交流达到 加深入的改善。而本书介绍的“改善4.0”将从社长等高层管理者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站在相同的立场,首先挖掘现场、或实例中潜藏的真正问题和改善的要点。然后,点燃火种,激发所有员工的潜能,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无一例外都能拥有改善力,并充分运用这份力量,实现组织 协作型的改善,引发经营改革,在未来的时代里得以长存。 在作者所指导的企业中,通过生产现场的改善成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畅销商品,或开拓全新市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第2章将具体阐述取得此类成果的企业事例。本书介绍的改善方法简单易懂,希望 多从事生产制造的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