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是什么驱动了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说: 需求创造供给 消费驱动生产环节;消费至关重要。而供给侧经济学学者说: 供给创造需求 生产驱动消费;储蓄和投资至关重要。谁才是正确的? 本书作者说:从长期看,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CEO、企业家、资本家等商业决策者是经济的主要激活者,是他们决定何时再进行资本投资,从而扭转经济形势;政府无法依靠消费者来引领经济复苏。 作者用 总生产结构 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的运行,认为它是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描述;并提出 总产值 (GO)是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为精确和完整的测量经济的指标,因为GO包括了沿着供给链直到*终消费之间的所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而GDP忽略了这些交易,仅仅测量了*终的产品和服务。GO是测量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发生的开支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禹湘等*的这本《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实践与 创新》共分为四章,**章分析了开展国家低碳工业 园区试点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 路线图设计;第三章总结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现状与前景;第四章介绍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典型做法。
以往对近代上海工业或者说对近代中国工业的考察,大致可以分成:从发展的阶段性上考察,如19世纪后半叶的上海工业、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工业等;分行业、分门类考察,如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近代上海面粉工业等;依照工业企业不同的产权主体考察,如晚清上海官办工业的研究、近代上海民营工业的研究等;对典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研究,如荣家企业研究、刘鸿生企业研究等。 此书在学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以及相关的重大问题,分条线、分阶段、分问题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深入研究,推进和加深了对近代上海工业在近代中国工业,以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此书在史料的挖掘、问题的展开、方法的使用,以及话语的表述等方面,系统、弘敞、细致、认真,在当今海内外的同类学术著作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碍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8年的发展趋势。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深受业界认可,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的鸿篇巨制。
空气没有形态,却对生命不可或缺。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软件恰如空气,无形、无界、泛在且至关重要。本书以工业软件最重要的三类工具软件CAD、CAE和EDA为重点,兼述千差万别的行业工业软件,展现工业软件的发展逻辑,以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相伴相生而少为人知的独特形态。这里既有工程师创业家的英雄主义,也有资本的饕餮盛宴,以及政府精心设计的扶持体系,还有不露声色的企业用户反哺效应。 当前,工业软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回归到它应有的战略位置。本书语言活泼灵动,视角独具一格,以故事化的叙事体系,全方位解析工业软件及其发展特点。它提供了一个俯瞰万山众相的角度,适合所有关注工业软件和数字化制造的人阅读。
本书主要讲述了“安全经验分享”的背景及内涵,总结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介绍了几个主要的事故致因理论,并重点对大量的工业生产事故以及交通事故进行了剖析,图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安全教育意义。 本书可供石油石化行业管理者和员工阅读使用。
《国家资源--清代滇铜黔铅开发研究》在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下研究清代国家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新发现,讨论清代对国家资源——滇铜的开发与管控,包括四个方面:国家需求与滇铜兴衰、清代的边疆战略与铜矿业布局、国家管控下滇铜的生产与运销、清代滇铜开发与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篇研究清代黔铅开发,包括黔铅开发过程、采冶特征、矿厂分布、产量波动以及运销模式等内容。下篇为清代滇铜黔铅的运输地理研究,通过分析铜铅的产销地分布和对接、运输路线和中转站点的选择、道路运输能力与铜铅分流等问题,归纳滇铜黔铅的货流状况和运输布局。
*总理在201 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进程中,工匠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r/ 罗民主编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对古今中外的工匠精神进行系统阐述,使之*具时代感,并结合中国制造现状和时代特点,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作为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读本,全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各章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内容上既普及理论知识又辅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br/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推出的时代背景,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意图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洗礼、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蜕变。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就规划明确的九大任务、十大领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进行了逐一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制造业企业从业者描绘了详细的产业环境与政策蓝图。
本书从煤炭专业视角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从而发现其内在价值,并弥补金融、证券行业对煤炭行业研究的局限性。本书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了综合论述,尤其对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煤炭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本书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重点对我国煤炭行业中A股的20家上市公司进行竞争力分析与研究。 本书从煤矿开采、安全生产、市场等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专业化的分析研究,对煤炭上市公司的价值与竞争力评价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专著包括五章。章介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发展规律,并概要介绍外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第三章对外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政策进行调研分析,为广东省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四章全面详述广东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并对现行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一章对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政策体系进行初步的设计,为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政策。
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对2023~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行全面跟踪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概括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及趋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金融、文娱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现状,并就AI Agent、终端大模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数据合规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 本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数据翔实,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前瞻性和预测性,可为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以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是为了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进行的研究。本书行文力求平易,使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能理解,书中插入一些专栏,以对正文有所补充,提高可读性。同时,书本也照顾了研究的需要,凡有所征引都注明文献出处和来源,在一些可以用图或表的地方,大部分使用了表格,以便研究人员对数据做核查。
本书论述了以化工能源甲醇、氨和多元化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及核能的现代化利用构成的“新能源经济”。在替代油气化石能源经济方面,分析资料翔实,多有创意。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奥拉因为在超强酸体系中发现了碳正离子及其在碳氢化学上包括倡导“甲醇经济”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如果说哈伯发明“合成氨”帮助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奥拉倡导“甲醇经济”将会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能源问题。 本书是作者终生从事核能、油气替代能源研发和实践的总结,也是参加有关活动的学术专著。本书结合中国能源经济的实际情况,既有前瞻启发性,又有现实可行性,可供能源管理部门、开发研究设计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能源化工和汽车及其燃料生产经营单位
本书由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精心编写,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努力
1997年《北京工业年鉴》辟有文选,工业大事记,工业概况,专载,工业统计,市属工业,中央在京工业,区县及其它工业,乡镇工业,事业单位、协会,重点工程,外经外贸,企业,产品,人物,法规政策文件,附录17个栏目。
去提出的“改善”、“改善1.0” 于个人或职场层面的改善。之后的“改善2.0”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在各个职场之间多方合作的改善,“改善3.0”则与日产的戈恩改革类似,通过跨部门的知识交流达到 加深入的改善。而本书介绍的“改善4.0”将从社长等高层管理者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站在相同的立场,首先挖掘现场、或实例中潜藏的真正问题和改善的要点。然后,点燃火种,激发所有员工的潜能,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无一例外都能拥有改善力,并充分运用这份力量,实现组织 协作型的改善,引发经营改革,在未来的时代里得以长存。 在作者所指导的企业中,通过生产现场的改善成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畅销商品,或开拓全新市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第2章将具体阐述取得此类成果的企业事例。本书介绍的改善方法简单易懂,希望 多从事生产制造的中小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有着人类的外表,也可以做一些人类所做的简单事情,比如用手拿取东西,双腿行走等。但这还远远不够,类人机器人则还必须逐渐再现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的一切:他们的身体、大脑、基因、环境、起源,他们在一生中的发展,他们如何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取新的行为方式,他们的动机和情感,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政治经济机构,以及他们本身和所属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将继续有哪些变化。 本书通过建造多种类人机器人,包括作为进化过程结果的机器人,出生时带有遗传基因但是在生活中习得了大多数行为的机器人,男性和女性机器人,个体间存在差异的机器人,居住在特定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中的机器人,以及居住在可以相互竞争或合作的群体中的机器人,试图为机器人的语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