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时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和规定,反映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意在使广大读者通过学习,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建设服务。本书语言通俗、贴近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为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及分析内容,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自学参考书。本书可作为乡村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用书,以及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生及自学考试学生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农业政策研究的人员、农村工作一线人员及农民个人查阅使用。
在现代社会,企业要 一眼盯着国际市场,一眼盯着华尔街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理念上需要更加强调合作社的经济价值,在坚持合作社基本原则和制度内核的基础上,剥离更多的非本质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对基本原则作出一定程度的变通,使合作社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特别是扩大其财产来源,灵活处理其成员份额处分制度,以应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以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制度的现代化构建上,既应当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和合作社在中国发展的现状,注重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从而构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制度。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你知道每个居民年均消费约400公斤粮食,粮食供给压力山大吗? 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大豆油,原料多为进口大豆吗? 你知道中国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三成吗? 你知道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务工吗?因为种粮每亩利润仅百元! 你知道中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仅是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吗? 如果这些你不知道,就读一读《读懂中国农业》。关心一下农业这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如果这些你知道,也请读一读张云华所著的《读懂中国农业》,因为这里面还有很多你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
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是民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以20世纪中国和世界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依党派和社会团体为标准,将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分成三大体系,即民国政府的“三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团体的“三农”思想,然后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体系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为解决中国“三农”的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1964年,多次表扬人寨典型,正式向全国发出“农业学火寨”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运动持续十余年,波及各行各业,涉及卜亿人口,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广。《农业学大寨始末》作者宋连生多次深入大寨调研,采访当事人与知情者,查阅档案文献资料,首次系统梳理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来龙去脉,记述了大寨精神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依靠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大寨精神等问题。
肖春阳编*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分为 4个部分,**部分,综述与典型。收录的文章包括:《“十三五”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统计资料,它实际是《“十三五 ”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一文的附件;其中5个省和2个国有粮食企业的典型材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共8篇。第二部分,调查报告。选取了“十二五”时期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相关的调查报告。共6篇。第三部分,国外粮食流通考察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5篇是作者陪同领导出国的考察报告。后3篇出国考察报告,作者没有参加出国考察,经请示带队出国考察领导和原文作者的同意,为保持与前5篇行文格式一致,作者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选择了五大洲粮食生产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亚洲的印度、哈萨克斯坦,欧洲的
《中国的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作者黄季焜、郜亮亮、冀县卿、罗斯高)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改革30多年农地使用权演变;农户农地使用权预期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农地确权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流转管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业补贴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农业企业经营战略、农业企业如何进行产品与投资决策、农业企业如何进行要素管理、农业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安全管理、农业企业如何进行营销管理、农业企业如何避免风险和农业企业如何进行效益评价。其中,、第八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葛文光老师编写,第二、第五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董谦老师编写,第三、第四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赵卫红老师编写,第六、第七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王洁老师编写。 本书写作中力求内容实用、语言简单、针对性强,方便农民朋友学习和掌握。编写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业务知识,揭示了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同时,也吸收和增加了诸如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较强的知识,并配以案例分析,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如何把握治理有效、如何达到生活富裕、如何强化保障体系,以及湖北乡村振兴怎么干,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农村干部、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阅读参考。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是在产业链理论研究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应用的成果,研究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从甘肃实际出发,《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实证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马铃薯、制种、畜牧等几种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对甘肃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价格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证分析产业链管理对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作用,设计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特色农产品产业组织链、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的管理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链、价值链和产品链的优化及整合途径,从产业链管理的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性地回顾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策特点,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组织制度、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社会文化六个维度全面分析总结了“三农”发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外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和路径。同时,本书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新时代我国推动“三农”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 以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经营为重点,着重介绍了养猪各个生产阶段的生产管理操作内容,同时介绍了猪场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制度管理、猪群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公司十农户操作等知识。在写作上既注意到基础理论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推广,也介绍临床诊断的经验和常规方法的应用,又介绍了经营管理高效益猪场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方法。 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所介绍的各项方法和技术实用性都较强。
《穷人的生计资产——特征获得和利用》以甘肃省定西市水村的全体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在农户家计调查问卷资料和个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水村的贫困特征、农户的资产禀赋和结构、资产的获得性和资产的利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穷人的生计资产——特征获得和利用》研究发现,甘肃水村的农民的生计目标从粮食自给转变为增加收入;农户各种资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贫困农户的资产不足往往表现为多种资产的同时不足,富裕农户的资产优势也往往表现为多种资产的同时优势;贫困农户和富余农户在先天资产的获得性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后天资产的获得性上差异非常大;农户的生计策略受到自身资产条件的影响,特别是自然资产和人力资产两种重要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资产的影响。本书由唐丽霞著。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改善起来为艰难的区域,需要理论与实践做出更多和更深入的探索,为此,笔者的特意做了此项研究。研究基本内容共分六部分: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信用基础,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的多元发展及其协调,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府作用。
本书尝试在历史和空间的背景下来考察中国的农地转用开发问题——是由政府征收农村土地后进行开发,还是由农村集体自行进行农地的转用开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农地转用开发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二是不同地区的农地转用开发模式差异及其成因。 本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整理了详细的资料,深入征地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征地制度的变迁,对理解中国征地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明确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有所帮助。(2)清晰刻画了作为内生行为的地方政府运用土地来发展经济的历史和制度环境,区分不同的用地类型,讨论了政府一手以低价工业用地招商引资、一手出让经营性用地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比已有文献更为细致的图景。(3)通过对东莞两个村庄的案例分
农业是古老的产业。人类开天辟地首创的产业就是发明农业,距今已有近万年的演进岁月,并历经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及正在攀登的现代农业的飞跃与跨越。纵观世界农业三次飞跃,其显著特点和核心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集成、应用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 对象等推进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与飞跃。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以石器特别是新石器的发明(这是原始态的科技实践)和动植物的人工驯养(化)为动力向自然开战,由人类自主利用自然力创造更多的生活资料。这时的农业生产力虽然很低下,但比以渔猎与采集为生是一次飞跃;传统农业则是以铁制农具及畜力应用为主导,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相关因素所形成的经验为核心的综合生产力;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力”,集约应用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现代经营方式,以
棉花生产的发展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两亿多棉农的增收问题,而且还影响到10多个棉花主产省的经济发展和我国棉纺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区域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政府优化棉花生产布局,提高我国棉花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全国的棉花总量供需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本书对我国棉花主产区空间布局变迁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共分九章。章和第二章主要说明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及其分析的理论框架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 理论基础。在第三章中,采用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1980—2002年中国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湖北、四川、江苏和陕西省的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同时
本书是近3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贫困与发展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农村贫困与发展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书从贫困理论的梳理着手,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这些研究成果编写成书,供广大从事农村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研究的学者,从事农村发展与扶贫事业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以及感兴趣的学生作为参考之用。
中国13亿人口,9亿农民。农民是我国人口*的群体,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在国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和农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本书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的演变和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农民的权利问题,分别考察了村民自治、农民土地权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讨论了保护农民权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并对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政策、机制等提出了建议。书稿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能够顺利地得以解决,我们可以以这些问题作为交流的出发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新农村问题。 本书从初的选题、写作以及修改、出版,历尽一年多的时间,这是笔者近几年来对农村区域经济问题的探讨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