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推荐本书。 ★本书系乡村产业专家在考察了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内乡村之后,精心创作而成。作者考察走访前后历时5年,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提供了覆盖六大跨界融合业态且不同视角的众多典型案例,可为乡村产业跨界业态发展提供借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 ★政策理论层面,系统梳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要点,厘清乡村产业和业态相关概念内涵;实操案例层面,突出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发展重点,提出 乡村休闲旅游 体验 乡村特色产业 文创 农产品加工 科创 生态资源和农业 康养 特色农业和乡村非遗 研学 乡村产业元素 数字 共六大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
本书提出 共生经济 概念,以强调 共同生存意识 对于生产队农业集体经营的重要性,关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增长的制度原因。但是,共生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国家、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体、家庭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人民公社不可能解决这个内生于制度中的矛盾,所以,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业经营模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本书立足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村庄社会密切关联这一独特国情和农情,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多维关联,依据村庄嵌入性差异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类型,基于农户回应、贫困脆弱性、理性选择等理论探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实践对策,阐释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三重组织属性及其结构性张力。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洞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本书为卜凯教授苦心孤诣,费时五载所贡献之成绩,其目的一为训练学生使知如何利用调查方法,以研究农业经济,并了解本国农家经济之结构和内容,另一方面,使国际上对中国农民之生活资源、生活状态,有更深切的认识。本书不特材料丰富、持论亦复公允,论断皆出自调查数据,故其准确、客观程度非一般著作可同日而语。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通过梳理和借鉴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实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体制改革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新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这本论集是1990~2013年白美清会长在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粮食储备局和中谷粮油集团、北粮公司担任负责人及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期间所做的报告、讲话、起草的文稿、函电中选出一部分汇集而成的论集。
《茶业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3)》在认真总结我国2011年茶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2012年茶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茶业蓝皮书: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3)》介绍茶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经受了恶劣气候的考验,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及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茶叶的国际贸易量、贸易额继续增加,贸易地区继续扩大;更加重视茶叶质量和安全,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稳定发展名优茶、围绕品质进行茶叶加工技术开发,实现名优茶叶的规范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新型茶流通模式兴起,明星代言、网络流通等模式带动了消费者对茶叶的购买;茶叶消费愈益多样化、个性化、礼品化;茶旅游、茶馆业、茶艺等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与解决 三农 问题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农民、让农民站起来成为社会的主人,确立、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益,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农 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课题,先后实现解放农民、让农民站起来、组织起来促进 三农 发展、放活赋权的改革促进 三农 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 三农 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振兴、农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重大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
农业遥感的发展是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和农学的发展而进步的。从最开始的技术开发应用,到现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并重。尽管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但在同领域科学家们扎实和富有睿智的研究中,正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这从该领域技术名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们编著了本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了42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农情遥感、土地和草地资源遥感、遥感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模型应用等方面。一方面,这是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近2年研究中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也在程度上反映了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和追求方向。这些研究工作既包括传统遥感技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我社在2004-2009年出版的工858项单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组织出版了《中国农业标准经典收藏系列》,包括《*中国农业行业标准》、《*中国水产行业标准》和《*农业部公告国家标准》。 《*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根据年代不同分六辑出版,每一辑按照标准的顺序号从小到大排列。辑收录了2004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276项,共2册;第二辑收录了2005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57项;第三辑收录了2006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444项,共4册;第四辑收录了2007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380项,共4册;第五辑收录了2008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187项,共2册;第六辑收录了2009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168项,共2册。 《*中国水产行业标准》收录了2004-2009年发布的水产行业标准209项,共2册。 《*农业部
本书围绕农村社区化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从概念剖析、理论渊源、历史进程上系统梳理和反思农村社区化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间的相依相赖、互生共促关系,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再界定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及机制,立足湖北省农村社区化实践工作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农村社区化的经验,提出当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宏观战略和具体措施。
本书立足当前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一时代背景,通过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运用经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全面、深入评价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为了便于研究,本书结合中国实际,以解析城乡收入差距的组成部分作为全书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着重分析以户籍制度变迁为基础的市民化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此探讨并论证市民化政策实施的价值目标、主体及实施方式,从而提出相应的完善思路。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体制性制约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进行框架设计,包括公共成本测算、激励机制、差异化路径及具体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基于全球化视角,笔者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供需现状,提出了新型粮食安全观,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风险,并对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粮食结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稳定粮食价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祥智编著的《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是神农书系之一,《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梳理了自空想社会主义以来的合作社思想,介绍了早期欧洲国家自匀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讨论了自罗虚代尔以来合作社的原则及其演变。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成功在于它充分重视社员的个人利益,能够把社员的个人利益与民主原则结合起来,在公平与效益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罗虚代尔先锋社对现代合作社,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启迪正在于此。
森林可持续经营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全球关注的焦点;没有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尽管已连续二十余年实现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但森林资源在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方面,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先后批复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福建省永安市、江西省井冈山市和靖安县、浙江省临安市、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和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等7家单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单位,取得很好成效。本书全面总结试验示范点建设成果、经验,充分论述了试验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设计,包括项目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工作、成效与经验,详细展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与方案、经营模式、经营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科
这部《中国农业通史》,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既突出了时代发展的演变主线,又进行了农业各部门的宏观综合分析。既关注各个历史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关注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本书梳理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成效,总结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了其国际地位,提出应加强固碳减排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十大行动 ,积极谋划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径与重大任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本书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我国代表性谷物、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指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聚焦种植业、养殖业、土壤固碳、可再生能源、农机渔机和气候韧性六大领域,梳理国内外技术现状,提炼主要做法和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意见建议,明确下一步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科技水平,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在已有相关工作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安徽怀远 气候智
《食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及政策研究》依据封闭供应链理论论述了市场准入封闭、多级质量检测封闭、质量信息追溯封闭三种封闭方式共同整合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运作模式,并结合我国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