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本书作者约翰 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著述很多,他的经济理念自成体系,有一定影响。 本书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再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作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或集中干涉,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上述各个专题的阐述之中。
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屯垦绩效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以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屯垦管理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分析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动力及其绩效。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变革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问题也多有探讨,为当代兵团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努尔哈赤、皇太极执政时期的清朝开国史,是学术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详细叙述这个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特点,对于编写清史、满族史,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探讨民族史的理论问题,都是很有益处的。清朝建国初期,百端待举,头绪纷繁,难以一一赘述。周远廉编著的《清朝开国史研究》以研究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为主,联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清朝开国史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封建领主经济、世族地主经济、齐民地主经济、近现代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个阶段,从整体上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和全过程。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
《银行简史》一书虽篇幅不大,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作者希尔德雷思的货币银行思想。希氏认为,政府无法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健全货币思想的先驱,他支持诚实货币和自由银行制度,反对银行拥有特权和中央银行。《大英百科全书》曾评价,希氏货币银行著作 有助于促进美国自由银行制度的发展 。其理论可谓古典自由主义在该领域的体现,同之后的奥派经济学货币理论不谋而合。本书论述简明清晰、举重若轻。重拾希氏此书,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货币银行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从而让金融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和作用,真正保障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举世震惊的成绩。如今,水已经变深了,河里的石头已经摸不到了,中国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紧要关头。知道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想跟大家一起回忆从前。把过去的故事捡起来,让故事中的智慧照亮我们今后的路途,让故事中的落败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基石。
中国近代铁路史应有新的建构、新的话语和新的问题意识。铁路建设的起步史、探索史和影响史构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基本内容,每一部分均有丰富的历史意蕴。《东吴史学文丛:中国近代铁路史新探·朱从兵自选集》结集的三部分论文正是这种建构的初步尝试。部分反映了铁路建设事业起步阶段统治高层对铁路态度的变化、对铁路建设的动力选择和当时的舆论动员情形。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的铁路建设思想和实践。第三部分讨论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价格体制和机制改革也随之启动,价格改革思路由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到 放调结合,以放为主 ,再到 双轨制 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实行 物价闯关 ,以完成价格并轨,但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为此,中共中央领导开展 治理整顿 , 有步骤的、稳妥 的价格改革重启。通过这次涉及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改革,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逐步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韩永学编著的《代浙商口述史研究》由序、正文、四个附件、主要参考文献、跋构成。每一章的结构一致,均由三部分构成,即小传、口述史、史论;每一章开头由“诗曰”引出浙商人物,结尾由“总评”做出概括。本书选取了20位代浙商,对其创业史进行了全面概括,对于代浙商口述史的选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也是是浙商史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浙商口述史、浙商史与浙商史论三者相得益彰,对其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的,是来自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商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西至川黔湖广,北至京师关外,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滨海江浙,乃至南洋东瀛,到处都是徽商的车船店坊,到处都是徽商永不疲倦的身影,到处传扬着徽商顽强奋斗的事迹。“无徽不成镇”的民间俗语为当时这种情形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徽商的崛起是由多种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使然,但主要因素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历史上魏晋时代、唐朝末年和两宋时期三次大的战乱,大批中原显姓大族涌入徽州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人口的尖锐矛盾,徽州人应付挑战的办法,就是在务农之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走出大山,以天下为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有关经济主题的较为零星的看法”,它的着眼点就是把这些“看法”经过有一定条理的归纳整理,再现给当今世人。全书采用以主要思想因子为线索的章节结构,分为四篇封建(领地)农业经济时期、春秋战国经济思想、半殖民地弱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时期。
地球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但这不是说地球是凭空出现的。地球上有黄金,这是一种必须由太阳8倍质量的恒星“死亡”(由氢元素开始的聚变过程终结后)才可以“制造”的元素。从本质上讲黄金、氢,还有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的差异。 “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开始把物质分为“你的”和“我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物质的多样性让人们必须寻找一种“通用的衡量媒介”——货币就出现了。 这个有意无意间出现的事物,纯粹是人类的臆想,它表现着物质世界,却存在于人的思想和心灵。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货币符号分文不值,这就是货币和它所表示的物质世界的本质不同。人类把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利用、改造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统称为“经济”,很显然“经济”比“货币”要早出现许多
作者生动地讲述了18世纪以降的大众消费生活史,对汽车、冰箱等现代耐用消费品如何借助消费信贷融入大众生活更有极为详尽的描写。同时,作者又以大量史实和有力论证,向“消费信贷侵蚀了传统价值”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消费信贷的真正作用是让普罗大众也有能力购买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并使负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它的催化之下,克制与挥霍这一对矛盾达成了令人惊异的平衡,并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最重要主题。
本书是作者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以有下特点: 首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系统地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历史上发生的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酝酿和爆发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应付危机的对策和摆脱危机的过程。作为系统研究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经济危机史的一部专著,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金融危机还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如何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挑战,既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今后经济界需要注意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预防和应付经济危机的能力。该书可以帮助人们从历史上的经济大动荡、大危机中,认识危机的特点,把握危机的规律,提高对付危机的本领,防范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