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法权分析为研究问题的理论模型,用于解决宪法视野中个人信息应该如何得到保护这一现实问题。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分解为三个支问题,即个人信息保护与宪法的关系,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以及我国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途径选择。以信息自决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权利基础,但是,信息自决权是一项我国宪法未明确列举的基本权利。作为一项未列举基本权利的证成逻辑分三步走,即形式上的证明、实质上的证明以及经验上佐证。基于我国实际,我国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途径有两条可供选择:一是,宪法审查的途径,必须但难行的选择;二是,立法保护的途径,必要又可行的选择。
本书借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近修改的契机,对我国当前新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若干有重大价值、尚待厘清的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消费法律关系主体、消费法律关系中的经营者义务、新型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法律关系中的民事责任等。一方面,本书遵循“从现实中提炼问题—用理论分析问题—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路线,引证大量案例来比较分析,为实务中如何完善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提出建议;另一方面,本书充分考虑中国背景,案例选取以及模型构建都充分考虑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情境与宏观体制,着重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在司法实务者手中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恰当地符合社会的一般认识并形成法律预期。
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本全面﹑系统﹑翔实介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知识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 本书内容包括消费﹑消费者﹑消费者权利的一般基础 知识﹔产品与服务质量﹔公平交易﹔价格管理﹔卫生 监督﹔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评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律﹑法规选编等。强调指导性与实务性相结合﹐是本书的突出特点。另外﹐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兼具可 读性﹐也使本书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本书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条文为蓝本,结合我国《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逐条、深入、细致地阐释法律条文的涵义及适用要点。全书从条文要旨、规范目的、立法理由、疑点与难点及相关争议等不同层面,全景式地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新规定新理念和新精神。
当今都市正处于社会转型中,宏观的社会转型将在邻里空间中留下自身的烙印,深入研究邻里空间的变迁将可窥见大都市的变迁。黄荣贵所著的《从参与到维权--业主行动的变迁与行动策略》以上海为案例,以业主行动为主线而展开,以社区治理、政治参与等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业主行动逻辑的延续与转变。著作指出,随着住房市场化、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壮大、业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业主行动的逻辑已经从被动的参与转为积极的维权行动。业主维权行动受到基层社区治理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动员手段以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分析框架下,本著作将通过深入的经验分析揭示业主维权行动的动力和机制。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并且是以国际私法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网络侵权的法律适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从网络侵权的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选择方法以及连结点的确定等几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同时为我国的立法以及司法实践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
《旅游消费者维权指南》共七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旅游维权案例评析,以两条主线贯穿整篇内容。第一条主线围绕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展开,以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交通和饭店服务为重点,分别介绍交通、住宿、餐饮、游览观光、购物、娱乐旅游纠纷案例,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帮助读者获得旅游维权的感性认识,提高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第二条主线是旅游纠纷案例背后的旅游法律知识体系,分别介绍旅游合同、导游服务、旅游安全与旅游保险、旅游纠纷与解决途径等相关法律知识,将读者在旅游纠纷案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帮助读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在旅游不同环节上的合法权益。下篇是旅游法规重点条款解读,提供部分常用旅游政策法规。
本书通过对非典型劳动者权益保护其中所蕴含的概念的界定与比较、对其发展变化的分析、对中外立法的研究,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和回应,对我国相关的社会学和法学学科都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经济法学是法学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目前学术上对其仍是众说纷纭。我一直以为,要使经济法能够站得起、立得住,仅对有关具体经济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须对经济法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以奠定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品格。世明教授不惧辛苦,对法学及经济法学界存在的避重就轻倾向和不时滋生蔓延的畏难情绪不以为然,独辟蹊径,对经济法学的理论渊源和流变进行研究,着重梳理经济法学术发展的脉络。此课题兼及法学、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辩证思维,涉及德日英俄诸语种文献,研究难度和工作量很大,但又是建构经济法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所在,令本书在众多经济法出版物中展露头角、独树一帜。学术著作的生命力不是依靠任何人自夸自擂而得以保持的,必须经受住市场考验。本书出版后引
本书通过对非典型劳动者权益保护其中所蕴含的概念的界定与比较、对其发展变化的分析、对中外立法的研究,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和回应,对我国相关的社会学和法学学科都有积极地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