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 新趣 新阅读--追溯法律人共同的文化家园。 法律出版社制作的法律日历已连续出版三年,成为法律人共同的文化IP,获得越来越多法律人的精神认同。 《法韵中华(古代篇)2019》作为法律人专属日历第三年的作品,传承并创新了法律文化日历的品牌。 本次日历的编排,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以法律文化的价值理念为纲细分为12个专题:权之威、衡之用、玺之政、印之信、符之验、位之尊、镂之金石、书于简帛、纸本文献、典籍传播、经济命脉、经典流传。 编著者李雪梅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所长,研习法律三十余年,拍摄法律文物二十余年,法学造诣深厚、摄影技术精湛,书中近五百张精美图片甄选于其拍摄珍藏的数万张图片,既有国宝重器,也有民间细故,无一不体现编著者的慧眼巧思,相信能为读者带来一场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他(何兵)是安徽人,安徽,那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他好像也受到了像唐德刚这样的安徽人的影响,擅长用形象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古典诗句、市井俗语,都信手拈来,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他甚至在法庭的代理词里也像“德刚林”偶尔显露的那样押起韵来……关于收容制度存废,何兵发出了“实现社会公正,哪怕天塌焉”的呐喊,立场坚定,满怀激情又富有理性。特别是文中引述200多年前英国法官曼斯菲尔德关于废止奴隶制的判词,读来令人心灵震撼。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办于1999年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一卷两辑,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时值中山大学建校百年华诞,本辑特邀请部分曾求学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的优秀学者分享近期佳作或修订后的代表作,汇为一册,作为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 特刊。内容包括刘星教授从局外观察视角对法律适用中理由和观点的关系的讨论,唐晓晴教授关于法律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教义结构的研究,林嘉教授关于我国劳动法的法典化的讨论,叶姗教授对增值税法建制的数字经济情境、基础及构造的分析,袁达松教授对世界经济法的学理、体系、范式与宪章的探讨,杜宇教授对程序性犯罪构成要素的性质的分析,秦宗文教授关于刑事隐蔽性证据规则的研究,王琦教授关于民事诉讼事实认定的智能化的探讨,丁晓东教授对算法的法律规制的讨论
本书研究尝试在分析论证监狱与监狱行刑关系性质、狱内罪犯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述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比较借鉴域外国家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成熟理论和制度经验,提出规范
《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研究》由于文轩所著,本书系统总结了他这些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政策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成果,特别是有关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的理念基础、我国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关于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立法和农业生物安全立法的专题研究。
《法律之门》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 《法律之门》(第八版)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法律之门》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法律之门》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法律之门》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伊丽莎白?罗芙托斯编著的《辩方证人(一个心理学家的法庭故事)》取材自罗芙托斯以专家证人身份参与审判的八个真实案例,借由现实生活中的法庭剧阐明心理学,尤其是有关记忆的研究心得。故事内容是根据实际个案的审判笔录、警方报告、新闻报导等书面记录,并且与证人、被告、检方、辩护律师、陪审员等访谈后所写成。刑事审判,往往牵涉到被告的生死、自由或监禁,被告有罪与否的关键则往往系于证人,尤其是目击证人的证词。证人的证词可信吗?这几乎是许多刑事审判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心理学深入研究以前,我们对于证人的认知与记忆程序,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辩方证人(一个心理学家的法庭故事)》中,罗芙托斯充分流露出她悲天悯人的人道理想,在每个案例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她对无辜者的关怀、对司法正义的失望、对沉冤待雪的焦躁
本书研究尝试在分析论证监狱与监狱行刑关系性质、狱内罪犯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述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比较借鉴域外国家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成熟理论和制度经验,提出规范
《皇上走了》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扯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粱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一百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