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刻地讨论了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即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问题,涉及法律(学)是什么、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及其司法适用等问题;分析了回答这一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 历史的、分析的和哲学的视角 的由来和发展;并指出在法律领域,各门社会科学必须携手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法学携手合作。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 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法律 ”罗翔教授2021全新法律随笔集。 举案说法、热点议论、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从生活的不同侧面,追寻法治的正义,获取人生智慧。 在本书中,罗翔就像每个人母校的老师一样,用真诚之心分享这一年来的体会与感悟。不仅解读了张玉环案、N号房事件等热点案件,而且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人生经验,能够提高普通人解读热点新闻的思辨能力。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本书曾在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第8版中文本,倍受关注,多次加印。本次申报的是原作者从已经出版的9版的内容中精心选择重新编撰的精华本。由作者与本书的翻译者邓子滨重新整理,在获得作者重新授权后安排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本书更新诸多图片,也克服了原版字数过多,篇幅过大的缺陷,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包公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法律观念,剧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 法制宣传 。然而这些 法制宣传 并非简单的 法律图解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助受众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法制的途径,以为古代的法律、司法就是如此。这并非指责包公戏所言不实,而是希望助其重新定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古代历史中的法文化与包公戏中的情节进行对照,还原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司法观。揭示了社会道德和思想伦理对司法观潜在的影响。
《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着眼于近代法律人群体,关注晚清民国时期章宗祥、董康、汪荣宝、瞿同祖、何炳棣、燕树棠、徐道隣、邵循恪、端木正、潘汉典、康有为等多位被人们遗忘的法律人,展示出他们多姿多彩、不为人知的一面。相对于制度变迁的冰冷无情,这些法律故事有血有肉,见证了法治中国的百年历程。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法律之门》的作者之一彼得 德恩里科与原书中文译者邓子滨在原作的基础上,专为读者改编而成。原书在美国畅销30多年,历经8版,被誉为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法的门前》既汲取了原书的精华,又特别为读者考虑,删繁就简,精心筛选和编撰了适合读者的素材和内容,尤其适合法学院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和思考美国司法模式的读者作为基础读物。
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就会发现这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文化宝藏,它不仅可以为红学研究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其中还存在着可以与传统制度乃至现代制度互为解释的巨大空间。这里所说的法律,并不是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 法律 ,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是中国式的法律,它既包括 礼法 这样的国家法,也包括 家法 这样的民间法。 礼法 和 家法 是*中国特色的法律。礼与法密不可分,出礼则入法。家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一个人可以离 王法 很远,但却无时无处不在 家法 的管束之下。《红楼梦》的法律世界,正是一部中国式法律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书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挖掘出与中国传统法文化有关的28个主题,如家族、家法、规矩、户籍、继承、旗地、典当、服舍、婚姻、妻妾、丧葬、祭祀、袭荫、十恶、八议、枉法、犯奸、
《品阅人生书系:从警察到律师》采用纪实手法,将作者的亲身经历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来描述作者从警察到律师的人生轨迹,个别案例作了适当的技术处理。 从警部分,分为片警、内勤、预审、顾此失彼、三次充电、两次应试、一部专著的难产、便衣警察的自律八个专题,记述作者的学习、工作、写作、做人做事成长的心路历程。 经商部分,分为助理、经理、法人、先礼后兵、外事无小事等,从中体验作者的五味人生。 退休部分,分为退休前、中、后三部曲,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态转化及其适应过程。 律师执业等部分,记述了作者亲手办理的五例刑事辩护和八例民事代理,以及做法律顾问和创办个人律师事务所的尝试。 感悟部分,用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总结不同角色的和谐文化、和谐经济、和谐法律、和谐人生。
人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以外,还有一条“安身立命”的无形生命,现代人“活”的其实正是这“无形生命”。而就是对这无形生命的察觉,让作者渐渐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用“法律”去“养生”,由此建立了“法律养生学”。而如何用法律去养护好我们的无形生命呢,就是融入肉身养身的思想,用法律的思维、理念和方法养护生存和命运及人无形生命的健康,使人的一生能够达到安全、自由、平顺的彼岸。《你活得好吗:法律养生让生命无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养身”理念和一套系统的方法,视角和立意独特,很具启发意义。
《法意红楼(一个法律人的读红札记)》中短短的十三篇论文是作者张未然对《红楼梦》这部厚重的经典的另类阐述,系统地阐述过贾宝玉的人权观念,王熙凤、薛宝钗的法律思想,异想天开地把平儿姑娘认定成为一个出色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