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经典文集。所收录的四十篇短文,以“古法丛谈”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法作为讨论的对象,研究材料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诸种文化和法律现象等。作者追本溯源,围绕着“法意”与“人情”两个主题,以独特的法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探索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观念的萌生、法律制度的演变等问题。作者凭借对史料的娴熟掌握,穿梭于中国古代法的历史中,同时将其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法律进行比较,旨在对中国古代法作富于同情的理解,从而由中国文化的设计与格局,去认识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
本书是一部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思想碰撞、理论巡礼、制度探究与实务省思之作。作者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为背景,分五个层次对《海洋环境保护法》与同法域立法、异法域立法、下位条例和部门规章、地方法规、海事习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法治”源自于西方,中国文化中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中国文化以人治当先,于是西方文化及其法治模式往往成为判断中国文化与法治先进、合理与否的标准。本书作者认为,这一切,该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 本着深刻的文化主体自觉,本书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法治、中华法系与中国法制文明、中外法文化与法律史比较”等问题。希冀在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中国法律文化的同时推动中国法律文化走向世界,与包括西方法律文化在内的其他法律文化展开平等而有效的对话交流。
《彭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国内关于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的研究》由朱力宇主编。《彭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国内关于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的研究》收集了1985年至2012年期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研究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的论文共34篇。这些论文涉及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彭真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建设的研究、彭真与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与自治思想的研究、彭真立法思想的研究、彭真宪法思想的研究、彭真刑事法律思想的研究、彭真法律监督思想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表明:彭真同志作为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书共分七章。章回顾了中国法治的“前世”,时间跨度为鸦片战争至1978年。这一部分按照历史先后顺序,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发展阶段与基本局限。从第二章起,各章探讨了中国法治的“今生”,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今,重点介绍中国法治事业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同时指出中国法治发展的局限性与主要瓶颈,并分析其中的制度与文化原因。 每一章最后都展望了中国法治的未来,探讨相关法律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中国法治目前不能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完善方向。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立法体系已相对完善,但是法治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要成为法治国家,无论是立法体系
本书系统地评价了一百多年来学者们研究中华法系的成果,指出了他们的成就与不足;论证了相邻国家和地区奉中华法系为母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原因,以及该国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所做的创新;还比较了中华法系与世界其他法系的主要异同点,以加深对于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的认识。 本书最后从前瞻性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法系的价值,以期增加人们对于法文化遗产的尊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制文明的中心,因此,复兴中华法系应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对如何推进深入地研究中华法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法律发达史》是民国时代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近六十年间中国大学法科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之一。自二十多年前开始,法学院的老师们给法科研究生特别是其中急欲了解五千年中国法制发展梗概的人建议的书单中,一般都会包括《中国法律发达史》。这是一本我们至今仍不能忽视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书是杨鸿烈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杨鸿烈先生是民国时代的法律史学大家。关于先生的生平,我们在校勘杨先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书时,曾经做过一些考察;刘广安教授在校勘杨先生的另一本著作《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一书时也做过一些考察。为了帮助阅读《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的读者们大致了解先生,我们有必要再粗略回顾一下杨先生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进而讨论一下杨先生在中国法制史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
天、神、君、民是建构中国古代政治秈法制的四种基本力量,中国古代各家政治哲学的分歧就集中体现正对这四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上。“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道(规律和规则)。天有夭道,神台朴谱,村秈民作为人都遵循人道。君治理凶家对天、神、民均要有所交待和安顿,最终形成了以王道和霸道为主耍形态的君道(治道)。大道、神道、人道和君道正是珪构中国占代政治和法制思想的思想,中田古代的政治相法制就是建立在这四道基础之上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思想世界。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以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主线,同时涵盖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其他相关法律文件,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述。正文分为三部分:部分:概述。简单介绍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架构。第二部分:根据海洋环境的污染源,分章节就陆源、海洋工程、倾倒、船舶、等带来的污染防治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法律责任制度分两章进行论述。
针对中国法学史研究的这一现状,本书的导论和序章首先对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学?律学能否代表中国古代法学?中国古代法学具有哪些形态?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中国古代法学与西方或现代法学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然后在至第六章中对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诞生、发达、昌盛、成熟以及衰落的过程作了描述,对中国古代法学在发展之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它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作了阐述,对中国古代法学为什么必然消亡?中国古代法学在中国学术史和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发表了看法。 虽然,国内外在中国法学史的整体研究上还是一个空白,但近年来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巨大成功,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的众多成果,以及大量古代经典作品的点校注释和翻译出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果说本书对中国学术发展有
本书是关于婚约问题的专著。内容涉及婚约的内容和法律性质;婚约的拘束力及其效力;古代定婚至近代订婚;婚约的立法演进;聘礼与嫁奁的性质认定;从聘礼到嫁奁的流动;嫁奁的法律属性及返还问题;婚约无效、婚约解除、婚约撤销与婚约不成立;婚约无效、撤销、解除时之财产处理;有关婚约的损害赔偿;民国时期婚约案例评析;婚约立法建议及简析等内容。
针对中国法学史研究的这一现状,本书的导论和序章首先对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学?律学能否代表中国古代法学?中国古代法学具有哪些形态?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中国古代法学与西方或现代法学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然后在至第六章中对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诞生、发达、昌盛、成熟以及衰落的过程作了描述,对中国古代法学在发展之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它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作了阐述,对中国古代法学为什么必然消亡?中国古代法学在中国学术史和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发表了看法。 虽然,国内外在中国法学史的整体研究上还是一个空白,但近年来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巨大成功,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的众多成果,以及大量古代经典作品的点校注释和翻译出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果说本书对中国学术发展有
法治,关涉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与命运。 在本书中,梁治平先生以一种长时段的历史的眼光,试图回答以下一系列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曾经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的概念,“法治” 为什么会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重要政治议题? “法治”议题的提出和强化,在当时和今天是为了应对什么挑战,解决什么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法治运动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在中国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怎么认识和评估这场持续不断而且不断升温的运动? 被层层限定和包裹起来的“法治”还可以恰当地名为“法治”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味着什么,是否可能,以及在什么意义上是可能的? 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从某种外部立场出发,用外部世界的或教条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中国社会的变化;而是从中国现实出发,把中国的法治运动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