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西方传教士的接踵而至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直至清初,他们才开始把西方法律、法学带到中国。当中国传统法制遭遇西方文明,中国近代法制又有怎样的发展呢?《法制史话》从清初国际法的传人开始,到中西法律的磨合,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以丰富的史料,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西方法学的引入对中国法制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法制的发展历程。 《法制史话》的作者是李力。
《中国法制史(第2版)》在吸收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需求,对传统教材的体例进行了部分调整,使之更具实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全书共分13章,按照编年史的顺序,逐朝逐代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立法成就等内容。每章节对该历史时期的主要法制发展内容做一概述。在具体内容上,既注重对各时期共性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又强调对每一时期的特有制度的介绍。全书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史料翔实、语言流畅,可谓此领域的上乘之作。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时期。该时期,不仅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专著,如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胡长清著《中国民法总论》、黄右昌著《罗马法与现代》、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程树德著《九朝律考》、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也推出了约四百余种外国法学译著,如穗积陈重的《法律进化论》、孟罗?斯密的《欧陆法律发达史》等,它们是中.国近代法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出版年代久远,这批译著日渐散失,即使少量保存下来,也因当时印刷水平低下、纸张质量粗劣等原因,破烂枯脆,很难为人所查阅。同时,这些作品一般也都作为馆藏书,只保存于全国少数几个大的图书馆,一般读者查阅出借也很困难。 鉴于上述现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瞻远瞩,关爱学术,策划并决定对民国时期(包
本书将中国法制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写出来。并且考虑到司法考试的重要性,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关照到司法考试的内容。同时,本教材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提升了阅读的便捷性和趣味性;汇集了大量关联信息的延伸阅读、以中国法制史简表和关键词为重点的附录成为本教材的又一大特色。
本书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全面介绍了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书中吸取了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加强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有关民事财产制度方面内容以及司法诉讼方面内容的介绍和总结。在体例结构上设置了“本章要点”、“资料”、“解说”、“案例”、“人物”、“插图”、“本章小结”等栏目形式,通过对史料的引用、法律现象的解说、典型案例的列举和古代法官事迹的介绍,帮助学生在接受授课和阅读教材后确立法治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全书结构新颖,文字通俗,条理清晰,是法律专业师生和法律爱好者研习中国法制史的理想教材和适用读物。
本书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全面介绍了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书中吸取了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加强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有关民事财产制度方面内容以及司法诉讼方面内容的介绍和总结。在体例结构上设置了“本章要点”、“资料”、“解说”、“案例”、“人物”、“插图”、“本章小结”等栏目形式,通过对史料的引用、法律现象的解说、典型案例的列举和古代法官事迹的介绍,帮助学生在接受授课和阅读教材后确立法治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全书结构新颖,文字通俗,条理清晰,是法律专业师生和法律爱好者研习中国法制史的理想教材和适用读物。
本书定名为“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主要指同一个文化源流的欧美国家和地区。“法律思想”是与法律制度相对应的概念,泛指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观念、理论和学说。故本书涉及的学科应属理论科学的范畴。“思想史”研究人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故本书涉及的学科又属历史科学的范畴。总之,“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国家法律思想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乎于理论科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连缘学科,具体讲它是法理学与法制史学之间的一种中间学科。所以本书安排成以历史为线索以理论为核心的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以历史为线索为的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以理论为核心为的是充分表现内容的全面完整、具体准确。 本书主要作为法律专业本科教材而编写的,其要旨与特色有四点:1、坚持四项基本
本书从法律理论设计与南京国民政府法制运作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把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同南京政府的立法、司法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的比较研究,全面探讨了南京政府时期的立法体制和司法制度。 该书第一、二章研究南京政府的法制理论来源及南京政府立法院领导人的法律思想。作者认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对南京政府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胡汉民、孙科的法律思想是以孙中山法律思想为依归的现实思考,对南京政府的立法有实际指导作用。 作者以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篇幅研究了来自社会、人权派、汪精卫扩大会议派的制宪诉求及《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制定。 第五章、第六章研究南京政府的立法体制和司法体制。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招待委员会、中央常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都享有立法
在梁启超的著作中,讲得最多最集中的自然是法律思想。其专论法律方面的论著有三百余万字,而间接涉及到的文字也有数百万字之多。就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是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无法相比的。在这种意义上,给他冠以近代杰出法学家的称号也不为过。以往学术界对这方面的关注不够。作者力图从法理的角度全面概括梳理梁启超的法律思想,阐扬其学术价值,给定其在近代法律思想史中的学术地位。
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本书揭示了西方各个时期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历程,以及从孜孜以求的目标直到人类成就的的求索过程。在西方历史中,许多戏剧化的历史事件一般都与法律相关联,这些事件在本书中都有描述,这就使这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学术专著,以人性化方式来讲述枯燥乏味的法律历史,因而具有情感的激情。
在茫茫书海中,我们的这本小册子也许很快就会被淹没、淡忘,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向读者诸君禀明撰写该书的缘起、心态与希冀。这或许有助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深入。 20余年来,中国法律史工作者筚路蓝缕、开辟草菜,创建了学科体系,填补了学术空白,为学科建设和新人培养作出卓越贡献。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有一批学者感到有必要在基本定位及方法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反省。本版特邀南北名家数人,披陈点滴,以引发更多思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以下5篇论文:中国古代法律功能再审思、对中华法系的再认识、罪刑法定与非法定的和合、虚假的材料与结论的虚假、法律史研究的文化解释使命。其内容涉及法律史学学科理论、法律的起源、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分期等等,观点鲜明、批评尖刻。
当人类从神治迈进人治,法庭成为生死搏斗的舞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追求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的殉道士,到20世纪弘扬正义之法的勇者,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法庭这个神圣的地方一一上演,围绕这些故事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审判,透射出历史的沉重与滑稽、泪水与笑靥、胜利与伤悼。 这本书跨越几千年岁月,集结了世界历具经典意义的法庭审判案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审判案、神之子耶稣的审判案,到近代唯美大师王尔德案、二战战犯的纽伦堡审判案。有的案例始于一个无比崇高的信仰之争,终于一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甚至搭上美国前国务卿的性命;而一个8岁小女孩想要转学的小小愿望,最终竟然导致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土崩瓦解……每一个案例,无疑都是人类维护正义、坚持真理的艰难进程中一个震撼心灵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