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写作是法律专业人士学术科研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工作的常用技能,也是检验法律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张翔教授基于自己写作的具体经验,从实操角度讲述如何撰写法学论文。除了“楔子”“附录”“尾声”之外,本书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选题与准备”“结构安排”“具体操作”“修辞与积累”,几乎是“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将作者撰写法学论文的心得和经验讲授给读者,内容系统、完整而语言简洁明快,以十几万字的篇幅,贯穿法学论文写作中从选择主题和标题、确定结构、查找资料到完善文字和修辞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全书内容脉络如下: (1)从对法学作为规范科学、实践科学的理解开始,说明法律论文选题的三种来源; (2)选题之后如何进行规范、案例和文献的检索整理,动笔之前应做何种内容与程度的
本书原作是众多知名学者以简短篇幅讨论学科前沿议题、彼此争鸣的“基本原理丛书——法哲学”(Cambridge Elements Series—Elements in Philosophy of Law)中的一部。本书运用社会学经典理论与经验素材批判性考察了分析法哲学家围绕“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内容涵盖法律的人造物理论、法律的社会建构理论、法律功能与法律性质、法律体系与生活的脱嵌、法律的指引功能以及社会实效命题等英美法哲学中一系列经典与前沿主张。本书试图表明:有关法律的哲学分析和经验研究当然存在重要差异——分析法哲学无须成为社会学法学,科学也无法解决所有关于法律的哲学问题;但两种研究进路却可彼此借鉴,法理学研究应当对经验素材和经验研究方法抱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有关法律性质的哲学分析应当得到法律运作现实状况的验证和改进。
古代的文人、画家常常对山林寄托以出离尘嚣缰锁、比邻烟霞仙圣的想象,但现实中的山耕、山居,是另外一部历史。“以山为业”一方面是说人们以山场为生计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在说人们围绕着山场资源形成各种权利关系,这些权利关系,在传统中国通常被笼统称为“业”。 唐宋以来,东南山场被加速开发。从 初的“无主”状态,即山场上的所有资源对所有人都开放,到山场被现代测量手段精细测量划界、人们以各种权利证明对山场中的特定资源和各种权利进行确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界”的出现,是这个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界”是山场确权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也是山区的人们在“以山为业”的实践中,逐渐创制并明确的一套有关山场的知识。
这本简明的写作指南为非律师人士和非法学院学生阅读法律文献,以及将法律材料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本书将会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法律话语、法院判决意见书和制定法,以及如何使用在线搜索引擎来进行法律检索。 本书将指导读者撰写多种法律体裁的作品,包括修辞学分析、判词摘要、论点大纲和研究论文,并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会议演示和发表学术作品以与更广泛的公众共享研究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真正掌握法律写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写出符合学术规范、清晰有力的法律文章。
本书收录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所有法律资料,包括 令、法律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的决定和后附的草案说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决定等。本书的资料系统 ,学习性强,是全国各级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各级代表和关心基本法的读者所 的参考和资料性用书。
解决产品责任纠纷的合同法规则与侵权法规则暴露出明显的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保护的缺陷,各国法官尝试对既有规则进行创新解释与锐意突破,最终促成严格产品责任原则的诞生。严格产品责任原则诞生之初,产品责任争议主要集中于制造缺陷,因而严格责任原则系针对制造缺陷引起的责任制定的规则。随着设计缺陷诉讼以及警示缺陷诉讼逐渐占据产品责任案件的主流,严格责任原则与设计缺陷以及警示缺陷逐渐发生龃龉。毕竟在该两类缺陷案件中,如果缺陷为生产者根据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预见的缺陷但生产者仍不能免于责任的承担,则意味着要求生产者根据不能知道的危险进行设计,对不能知道的危险进行警告,这在根本上违背认知规律,也是在追求产品的绝对安全。因此,在设计缺陷与警示缺陷案件中,应当承认开发风险抗辩的确立
在《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治中国、依法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法治的呼声逐渐变高。基于此,教育法的研究必须建构在对教育这一特定的社会部门的认知基础之上,并运用法学研究的方法整合价值秩序。本书以公法与私法两个角度展开对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的研究。
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样一个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先简述《大清钦定刑律》立法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论争;然后叙述论争的主要内容,并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后将就当日论争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把这一事件置于 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 之观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版权已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张洪波和所在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积极推动《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完善,尤其在 202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稿期间,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机构组织的修法座谈会,积极建言献策,有些意见被立法机关采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多次参加线上线下研讨、沙龙,解读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撰写的版权法治文化随笔、时评和案例评析集。作者从一个版权法律实务工作者角度,对近年来出现的社会版权热点话题、事件,对产业发展,进行版权法律分析和评判,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版权法制建设、版权法治文化的观察、思考与探索。本书文章观点鲜明,角
魏晋禅代之后,虽然西晋官方仍以曹魏为正统,情况却开始起了变化。陈寿《三国志》将魏、蜀、吴三国并置却为朝野精英所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西晋灭吴完成南北统一,又为孙吴时代以敌国立场写下的诸多传闻之辞提供了流通舞台,使其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至永嘉南渡,在建康精英对中州往昔的频频回顾中,形势终至 倒转。习凿齿《汉晋春秋》发其端,范晔《后汉书》定其谳,我们目睹了曹魏王权在历史书写中的跌落;献帝本人则以一种戏剧化的悲剧形象,被献祭于这场迟到的“复仇”。 本书围绕“汉魏革命”和“北魏墓志”两大主题,对3—6世纪的中国史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所谓“带献帝去旅行”,焦点并非献帝刘协个人的旅行体验,而是旅程本身的路径与风景。作者游走于文本的“表”“里”“内”“外”之间,力图从历史书写的多重束
人权与工商业之间共同、协调且持续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议题之一。工商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人权的实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权严重的消极影响往往与工商业密不可分。作为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发展机构和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探寻一种能够弥合工商业与人权之间冲突的可行路径,包括多次尝试的法律规制路径到晚近推行的合作治理思路。这一探索过程及其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着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国际互动越来越密切,相关国际及国内实践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中国的一些新实践也在本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作为迄今为止荣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评选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先锋人物”殊荣的仅有的中国人,本书作者梁晓晖博士在工商业与人权领域深耕多年
本书立足于网络信息安全,从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治理监管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汇编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法律法规。其中,网络运行安全部分分为一般规定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主要收录《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分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两部分,主要收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网络治理监管主要收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文件。
“法律一本通”系列丛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的体系、实用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改版,丰富了其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再次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本书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为中心,将行政法及 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逐条分析,成为学习和适用行政法的实用图书,适合高校师生、普通读者参考使用。编者对本书再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增补新的法律法规内容外,还新增了近来收集到的 、 人民检察院的典型案例。修订后的本书能够反映当下我国行政法规及其解释的 全貌。
“法律一本通”系列丛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的体系、实用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改版,丰富了其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再次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分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为中心,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 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逐条分析,成为学习和适用该法的实用图书。适合高校师生、普通读者参考使用。编者对本书再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增补上述内容外,还新增了近来收集到的 及其研究室、 及其法律政策研究室、 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修订后的本书能够反映当下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的 全貌。
“法律一本通”系列丛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的体系、实用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改版,丰富了其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再次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本册为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分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中心,将涉及网络安全法及 法律文件逐条分析,成为学习和适用该法的实用图书。
大家都擅长以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例如科斯在其《社会成本的问题》的论文,以“牧场与火车”为例,建立交易成本与财产权的理论(科斯定理);并借着英国有名的“炸鱼薯条”来阐释社会财富极大化的观点。熊秉元教授也是一位能讲好故事的法律经济学家,他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子女对于逝世的父母有无“悼丧权”?伤害妇女的嘴部是否侵害丈夫和子女的“亲吻权”?毁坏他人的骨灰坛如何计算损害赔偿?谋害被继承人应否剥夺其继承权,被继承人得否加以宽宥?本书用多个具体的故事来建构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体系,读者如果能够有系统的加以整理,参考作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思考,将有助于培养经济人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书号:9787208187672 书名:刑法学研究(第16卷) 定价:5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