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 拉伦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法学理论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德国的法学理论及方法论。本馆曾引进中国台湾五南公司陈爱娥译本,引进版面世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学术口碑,但陈爱娥版本是针对学生的节略本,而此次引进德文第六版全版,可以使国内读者全面了解拉伦茨的法学思想。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实际,详细介绍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责、主要任务、标准规范和实践要求,重点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流程特别是党纪案件办理规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既有流程图示、文书模板,也有实操例证、要点解析。全书脉络清晰、内容详实,突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是国有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参考。
《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为金观涛,刘青峰代表作之一,简体字版初版于1984年,收入第一批《走向未来丛书》,在全民族反思的八十年代畅销一时。1992年在香港修订再版,二十余年来在国内几近绝版。2010年法律出版社在修订版基础上,重新印行旧作,以飨读者。 本书以超稳定结构假说来分析中国社会及文化在两千多年间的演变,代表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观点。本书续篇为《开放的变迁 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侦查工作是需要思维的,侦查思维是一个包括很多方面的案情信息处理过程,而推理是其*主要的方面和*重要的过程。本书作者结合自身教学与实践的经验,从侦查逻辑与侦查工作的紧密联系出发,整合国内外侦查推理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侦查思维中的各种推理方法,同时对大量鲜活而典型的刑侦案例加以提炼和归纳,明晰展现了实践中侦查推理的过程与要点,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掌握侦查推理方法和思维策略。
本书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概括并批判性地评论了当代著名法学家哈特凯尔森、菲尼斯、富勒、德沃金等人的法律理论,对正义、惩罚、权利、权威、普通法推理、成文法解释、道德的法律强制、守法的义务等法哲学中的基本主题和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也对20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研究法律和法律教育的一般性方法进行了评介。作为现代分析法学第三代学人的代表人物,比克斯对现代分析法学的概念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用这一方法厘清各种关于法律性质的理论。
市面上以中国纳税人为出发点,且从法律技术角度系统阐述FATCA和CRS下具体规则的著作十分鲜见。在此背景之下,《认识FATCA和CRS:涉税信息交换与全球资产透明全指引》的作者基于期在根西岛、泽西岛和英国等地具体进行FATCA和CRS下反避税合规与咨询工作的经验,以及数年来对于FATCA和CRS制度的系统研究,编写了本书。本书以相关国际法律准则为依托,结合目前已经开始实施FATCA和CRS国家的实操经验,分别从信托、离岸公司与合伙、基金、保险等角度介绍和讨论不同行业金融账户的涉税信息披露问题。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目前中国国内对于FATCA和CRS法律规则研究的空白,同时对进行FATCA和CRS合规工作的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是国内关于法教义学一般理论的系统性专著。它在内容上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法教义学的历史,梳理了教义与教义学从古希腊开始直到当下的学说史变迁,并从中提炼出法教义学的 常量 与 变量 ;二是法教义学的立场与意义,全面阐述了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方法与科学性,法教义学对于立法和法治的意义;三是法教义学与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关系,论及法教义学与法哲学、法理论、法律社会科学的关系。作为一种规范法学,法教义学既可指围绕实在法进行阐释、建构和体系化的作业方式,也指这种作业方式产物即围绕实在法构造的概念--命题体系,因此是方法与知识的统一。近代以来法教义学成为现代法律科学的核心,折射出以制定法,尤其是法典为主要法源的制度背景,反映了法学学科的自主化和科学化努力,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全国法院第三十五届学术讨论会一等奖论文集》所选的文章不仅对涉及人民法院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宏观理念和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对民事、刑事、行政法律适用等审判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代表了当前法院系统学术研究的水平,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对法院工作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注。论文集突出强调了审判实践的特点,论文作者来自审判实践一线,他们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大都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而且论文的作者大都拥有相当的法学学术背景和比较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因此在运用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归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时,得出的结论对审判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我们相信本论文集能够对各级人民法院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为百姓服务
罗斯科 庞德是美国20世纪有名法学家,是 社会学法学 运动的奠基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生平论著近八百种,代表作有《法理学概述》《普通法的精神》等。本书是作者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所做的专题讲座讲义,对于法律的价值原则、什么是法律、为什么需要法律以及法律的任务等问题作者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了解和研究庞德的社会法学思想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边沁的 惩罚原理 以功用主义为思想主线,从刑罚的目的与功能、刑罚的裁量规则、选择刑罚时的考量因素等方面构建起刑罚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酷刑、限制性刑罚、积极劳役刑、死刑、财产没收刑、错位的惩罚等具体刑罚制度进行了全面审查。为了克服监禁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提升监狱管理的人道性,边沁还提出了著名的圆形监狱构想,对后世的监狱改革甚至权力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边沁将 苍蝇般洞幽入微的眼睛 与 雄鹰般观其大略的眼睛 非凡地结合起来,依靠逻辑和理性,设计出一套基于功用原理的行为典章,并用依靠同样原理来调节的系列制裁措施做为后盾,其思想不仅促进了刑罚的轻缓化和人道化,推动了世界性的刑法法典化,而且至今对我们反思刑法学研究方法和探求刑事正义的最优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5年来(1949-2024年)的法理学研究历程进行专题回顾、系统梳理、总结评析,呈现几代法理学人生生不息的知识积累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是一项 知识考古式 的学术成果。 在 教学式科研 科研式教学 的理念引领下,本书通过细致分析微观标识性概念从初步的提出到内涵的丰富,全面梳理中观原创性理论从多元的争鸣到共识的形成,力求展现宏观的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历程,是一项 有组织科研 的学术成果。 在推进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书通过百万字规模的法理学知识生产,以新中国不断成长与发展的法理学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提炼中国法理学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学术命题和一般理论,是一项 对研究的研究 的学术成果。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成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政法思想与 枫桥经验 的诞生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与 枫桥经验 基层矛盾的化解、习近平关于坚持发展 枫桥经验 重要论述的法治之维、法的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相结合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法治视野下的地方性知识与 枫桥经验 等内容。二是对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主要主体,即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枫桥式人民法庭 、 枫桥式派驻检察室 、 枫桥式司法所 等进行研究。三是从实践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 与调解、 枫桥经验 与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枫桥经验 与基层党建制度化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
《法学译丛:法学方法论》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 拉伦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法学理论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德国的法学理论及方法论。 台湾学者陈爱娥女士所译的这版为节略后的学生版,目的是使读者能够从著者宏大的叙述中辨析源流,迅速获得德国法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印象和梗概。 正如第五版的 法学方法论 ,六版也是以节略的 学生版 来发行的。节略的部分是论及历史、批判性部分的前四章,其主要处理十九世纪初到一次大战结束之间,德国的法律理论及方法论。缩简后的陈述始于介绍本世纪初的利益法学及评价法学。该章及继其之后的体系性部分,则未加变更的进入学生版中。 德国法学中的自明之理及其方法论上的进行方式,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部分植基于19世纪的学术上,例如萨维尼,耶林及其
本书不仅阐述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模式,还对不良资产债务催收的方法、模式和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与催收的法律实务工作中,读者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参考本书中的相关案例及案例分析。
本书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不是学术论文的汇集,而继续保留了学术随笔的性质。本书绝不是对法律格言作出专门研究的学术作品,不拘泥于法律格言的原始出处和含义,而是结合我国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这些格言所包含的理念,来作出新的理解和评论。或许,制度也罢,规则也罢,法律条文也罢,在程度上都属于 过眼云烟 ,甚至稍纵即逝。但那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 理念 或 思想 ,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那些历经数百年而仍具影响力的法律格言,其原因就在于此。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公安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工作,要始终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切实发挥好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做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本书从公安机关舆情分析实践出发,围绕公安机关舆情监测的方法、舆情分析的要点和原则、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以及如何有效化解舆论等方面展开,内容涵盖概念诠释、理论提炼、实证分析、材料运用、方法归纳等,以期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充分认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形势发展,不断强化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意识,增强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不知法者不免责 (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excuse)作为庄严的法谚,不论是在法律人之间还是在外行人之间,都是众所周知的。该法谚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几乎无条件地被罗马法和普通法系所奉行。但该法谚是个好原则吗?在大多数国家,随着法定犯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立法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 甚至律师正确认识法律规范的可能性也在逐渐下降。道格拉斯 胡萨克受这种当代担忧启发,对这条古老法谚所涉及的广泛内容进行了再评价。其通过极具个性的智慧与风格、严谨与洞察力,揭示了该谚语不合时宜的前提假设和逻辑蕴涵。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道格拉斯 胡萨克向我们介绍了诸多具有内部联系并相互交织的话题,而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尝试。该书为读者开启了多条深入研究的途径,并且清晰地解释了其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从数字法治基础理论入手,对数字社会的法律规制、数字社会的法治化治理、面向数字法治的时代转型等进行论述,试图全面回应现代法治向数字法治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快规制理念的更新转型、推进规制体系的重建和加强规制方式的探索来应对挑战和风险,有效推进数字法治建设。 首先,本书致力于回应法治转型。面对数字社会的加速发展与迭代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数字化战略予以应对,我国则作出了 数字中国 的重大规划和部署,各地也不断地进行试验创新。这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安排和制度变革,必然会对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产生从现代法治迈向数字法治的重大转型。本书编写就旨在回应这一时代趋势,提炼其中的实践问题和理论命题,在知识、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一定的阐释、解析和回答
针对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犯罪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相继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陆续颁布,相关机构改革和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等新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2年4月29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管辖的78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规定。 为帮助广大公安司法实务工作者正确理解、适用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有关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与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联合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结合该立案追诉标准的起草、修改过程,对其规定的78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适用以及司法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全面阐述,并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