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这是作者在司法研究领域内的一些论文和随笔的结集。在思考中国司法制度的建构路向与过程方面,作者认为,对高妙价值的弘扬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法律家而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怎样将理念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杰伊(John Jay)称,“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文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益处是显易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有益的方式作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这类“有益的方式”的探索。
《类型化纠纷调解方法》是一本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著作,它紧贴审判实务,深浅适中,语言平实,总结的调解方法值得推广。张宏伟等编写者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起了归纳调解方法技巧的任务。他们从实践出发,经走访调研和广泛收集,将司法实践中法官们开展调解的经验进行归总、梳理,并按照案由分门别类地加以规整,通过通俗的叙述和对具体案例的评析展现给读者,供有兴趣研究者或有志于提升调解技能的法官同行阅读参考。
网络传播引发大量侵权,如何划分相关行为人的责任?间接侵权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式又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作用?《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通过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和中国法与侵权法在上述问题中的适用,揭示三个国家在司法实务中的趋同与分歧。例如,司法判定主要集中于对主观意图、引诱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等要素的认定成为共同趋势,但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路径上差异明显。《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对此的分析从两种不同的网络接入平台技术展开:搜索引擎和P2P文件共享网络。作为互联网世界“善意技术”和“无良技术”的代表,两种技术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命运,折射出在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各方所承担的损失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对人、技术提供者和公众利益进行平衡的不同考量。在侵权法中寻找间接责任的侵
《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第4卷)》分为立法前沿、制度评析、税法实务、国际视角四个栏目,集中反映了中国税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既有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研究,也有对企业重组等实际税务问题的细致钻研;既有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税收立法的总结建议,也有从国际视角下对中国税法制度的比较研究;既有对典型税法判例的深入解读,也有对现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沿探讨。 《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第4卷)》作为中国税务行业专业性连续出版物,无论对于税法理论工作者还是税法实务界人士,都具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
《中国女犯矫正制度研究》是一本专题研究女犯矫正制度的专著,全书40余万字,是作者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写成的,饱含了作者对女犯矫正制度的高度关注,倾注了作者多年的辛劳和心血。作者请我为本书作序,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据我所知,这本书是我国本比较系统地研究女犯矫正制度的专著,对于促进女犯矫正制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创新探索,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法学界目前对于司法鉴定的理论研究虽已取得的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的研究基础仍相对滞后与薄弱,尚处于对发达国家理论的引进和移植阶段,创新性的成果较少。值得推荐的是,拜荣静博士和王世凡高级法官合著的《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一书,以程序正义为视角,研究司法鉴定的实际运行问题,从程序正义的语境出发,思考和分析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探讨其发展趋势。本书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司法鉴定的程序正义理念,并以此为基点,分析了司法鉴定的概念、鉴定费用、鉴定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问题。本书没有局限于仅仅从司法制度的技术层面考察制度立法,而是侧重于从程序正义的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司法鉴定的相关问题,这就抓住了司法鉴定制度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作者以程序正义为背景的司
本书对于司法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顶层制度设计与司法改革问题;二是司法公正的制度建构问题;三是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四是司法职业制度改革;五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其他改革措施。这些观点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化而愈加多元化,从不同角度、立场分别对司法改革进行诠释,对深化司法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具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目标,传媒和司法也被视为民主法治国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本书深刻剖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全面总结了我国传媒监督司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仔细研讨了英国、美国消解传媒影响司法问题的理念与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传媒与司法之间形成良性紧张、保持适度张力的观点,使传媒勇于监督司法而不至于造成“媒介审判”,司法有信心公开但不屈从于新闻舆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论证严谨,案例典型,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
《司法改革的中国模式》内容包括:正当程序理念中的公开审判、诉讼记录和证据公开的宪法基础、公众获得法院电子记录的权利和方式、法院录音录像公开与上网、美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化法院建设的启示等。
《司法改革的中国模式》内容包括:正当程序理念中的公开审判、诉讼记录和证据公开的宪法基础、公众获得法院电子记录的权利和方式、法院录音录像公开与上网、美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化法院建设的启示等。
《 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增补版)》在制定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辩护律师的声音,很难想像修改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能够充分实现。《 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增补版)》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高度重视,把本次修改看作是完善律师辩护制度、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契机。
本书内容简介:“刑事庭审实证研究”是我近十年学术研究的一个延续。除了证据法学和犯罪侦查学的研究之外,包括审判制度在内的刑事司法制度一直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上保持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比较研究的维度;另一个是实证研究的维度。我这些年主持的科研课题可为佐证。
本书是中国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司法》对青少年犯罪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关案件特点。为下一步防止青少年犯罪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