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举的参选率比绝大多数成熟的民主国家都要低得多。原因或许在于,虽然许多美国人既不支持民主党也不支持共和党,甚至对两党都没有好感,在美国却只有这两个政党有机会获胜,因而缺乏竞争。又或者是因为,在美国的竞选活动中,就大多数立法机构选举来说,现任议员获得的捐款都明显过高。本书带领读者去探究此类问题,以局内人的视角展示了这个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也揭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读罢此书,读者将能清晰看出美国选举体制中的深层问题。
网络传播引发大量侵权,如何划分相关行为人的责任?间接侵权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式又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作用?《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通过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和中国法与侵权法在上述问题中的适用,揭示三个国家在司法实务中的趋同与分歧。例如,司法判定主要集中于对主观意图、引诱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等要素的认定成为共同趋势,但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路径上差异明显。《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对此的分析从两种不同的网络接入平台技术展开:搜索引擎和P2P文件共享网络。作为互联网世界“善意技术”和“无良技术”的代表,两种技术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命运,折射出在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各方所承担的损失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对人、技术提供者和公众利益进行平衡的不同考量。在侵权法中寻找间接责任的侵
本书出色考察了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政策革命。劳赫威在书中呈现了罗斯福新政主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解释了为何新政的某些计划会成功、另一些计划未能成功,这些计划包括建立全国复兴总署这样的机构,以及设立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这样的重大举措。在全书最后,作者描述了罗斯福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将新政的各项战略推向全球舞台。
本书对于司法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顶层制度设计与司法改革问题;二是司法公正的制度建构问题;三是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四是司法职业制度改革;五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其他改革措施。这些观点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化而愈加多元化,从不同角度、立场分别对司法改革进行诠释,对深化司法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法学界目前对于司法鉴定的理论研究虽已取得的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的研究基础仍相对滞后与薄弱,尚处于对发达国家理论的引进和移植阶段,创新性的成果较少。值得推荐的是,拜荣静博士和王世凡高级法官合著的《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一书,以程序正义为视角,研究司法鉴定的实际运行问题,从程序正义的语境出发,思考和分析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探讨其发展趋势。本书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司法鉴定的程序正义理念,并以此为基点,分析了司法鉴定的概念、鉴定费用、鉴定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问题。本书没有局限于仅仅从司法制度的技术层面考察制度立法,而是侧重于从程序正义的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司法鉴定的相关问题,这就抓住了司法鉴定制度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作者以程序正义为背景的司
《税收犯罪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索:税收刑法学的多维视角研究》全面探索了税收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以案说法,以法释案,融合法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厘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是否共同犯罪、数罪并罚还是蜃罪吸收轻罪、罪刑均衡等诸多疑点、难点问题,由此提出若干立法修订建议,既为司法机关理性办案提供启迪,亦为纳税人彰显权剥提供依据。《税收犯罪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索:税收刑法学的多维视角研究》不仅可作为理论著述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供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和广大律师参阅,为涉案当事人及其家属主张纳税人合法权益提供理论支撑。
从侦查学的逻辑起点出发,按照的逻辑顺序延伸出侦查学的研究时象,基本圈定侦查学研究的内容。依照基础理论三个要素,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角度对基础理论进行建构,形成具有系统性的基础理论体系框架,即基础理论的学科性理论、本体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从而逐渐展现了侦查学基础理论的整体画卷。
本书基本内容涉及:联合国死刑程序控制政策,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死刑程序控制,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废除死刑的历程,以及中国古代死刑案件程序控制等问题。 本书还着重研究了我国当代死刑案件程序控制的各个方面,包括死刑案件的管辖和审判程序、死刑复核、死刑案件的证据审查判断、死刑案件辩护以及死刑执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书可供刑事司法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广大读者了解死刑有关问题的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律师的概念、律师资格的取得、律师的执业机构、律的管理体制、 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律师收费、律师的广告宣传、律师的职业道德、律师的惩戒、律师 赔偿责任、法律援助等。
本书介绍和交流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源于实践,可作为各地加强检察机关内部执法办案监督的参考,也为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经验交流和理论。该书介绍的加强内部执法办案监督的经验,都是源于实践,尽管有的是探索性的,还不够成熟,但可作为各地加强检察机关内部执法办案监督的参考,也为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开了个好头。各地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出符合检察工作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这项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检察机关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为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作者在司法研究领域内的一些论文和随笔的结集。在思考中国司法制度的建构路向与过程方面,作者认为,对高妙价值的弘扬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法律家而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怎样将理念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杰伊(John Jay)称,“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文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益处是显易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有益的方式作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这类“有益的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