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之所以强调关注法律实践,是因为对于从事实务工作的法律人而言,常态化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不可避免,这就对法律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 高的要求。进一步说,能否快速地学习并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就取决于法律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对于律师而言 是如此。 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针对青少年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真实的司法案例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像律师一样思考”的训练和实践方式,进而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这对青少年、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利益平衡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宗旨。然而,条约规范显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美经贸协议》等条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人利益执法国际标准,弱化使用者利益执法国际规范。社会现实反映,“知识产权流氓”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知识产权执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创新力下降。为了实现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国际规范,更要强化使用者权执法国际制度。使用者权执法具有理论依据、法律基础和现实需求。我国可构建使用者权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动权。
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别探讨了规制、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三大制度合法性要素及其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尤其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要素对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在田野研究中,作者观察到,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结构也对公共物品供给等产生影响。作者强调,普遍道德和群体结构为理解公共物品供给等集体行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有效克服 搭便车 等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过程,法律生活领域亦在形成着从传统的人治型 治理体制向现代的法治型 治理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革命性进程,有力推动法学与法律工作者以理性的智识方式回应当代中国法治革命的理论挑战。公丕祥著钱弘道总编的《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法治现代化(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以“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法治现代化”为主题,由三编十五章构成,辑录了作者近些年公开发表的15篇论文,内容丰厚,见解深刻,旨在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转型时期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论题。
......
若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首先应建立起现代公务员问责制度,以确保拥有一支积极进取、负责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我国自2003年SARs事件建立起来的行政问责制度对于遏制权力滥用、建立公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常态性、制度性以及法律性的机制作为保障,在实践的运行中它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挑战。胡春艳著的《公务员问责制度研究/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丛书/中南大学学术文库》在借鉴西方问责制度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公务员管理的自身特殊性,围绕“谁来承担责任”、“谁来问责”、“问责什么”、“如何问责”、“问责的效果”等内在逻辑问题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公务员问责制度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问责制度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严浩仁主编的《监狱执法岗位职责规范》根据我国监狱工作实际,按照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狱内侦查、生活卫生、教育改造和习艺劳动等重要执法领域编制民警执法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并根据 相关法律法规和 颁发的规范条例编制机关科室、监区和现场执勤岗位的职责规范。 本书可作为监狱基层警察日常执法的工具书、新任监狱警察的培训教材和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的实训教材。
本书由二十五个真实案例组成,时间跨度从1803年到2000年,这些案例对美国的宪政进程和司法体系建设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稿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为“办理程序”“管理人”“配套措施”,通过汇编重庆破产法庭成立以来的审判案例和相关经验,有助于统一破产审判的程序和标准,从而提高司法效率,缩短破产案件的审理周期。书稿内容还提供了规范管理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有助于管理人依法、高效地履行职责,确保破产程序的公正执行,这对持续优化重庆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间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司法公开是一个 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推动司法公开,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规范司法权力、倒逼提升法官素质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诉讼权利。近年来,中国重视推动司法公开,公开理念不断提升,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形式日趋多样。2013—2015年的三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浙江省 合作,对全省三级法院的阳光司法活动进行了评估。法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组研发了一套 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查阅案卷、调取内部办案数据、外部观察等方式,对浙江法院司法公开乃至司法权力运行规范化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此次评估是全国 由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对法院司法公开工作进行内外结合、 的评估,在中国司法 具有里程碑意义。田禾、吕艳滨编著的《司法公开(由朦胧到透明的中国法院浙江法院阳光司法第三方
本书围绕改革与法治这条主线,从中国宪法、立法、司法等法治发展的十多个主要维度,回顾40年来中国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探讨40年来改革与法治互动关系的变迁及其原因,总结40年来中国特色法治建设和法治理论发展的特点、规律和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
“国家象征法律制度中外比较研究”丛书自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八五”普法规划,通过汇集和整理中外国家象征法律制度资料,对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等宪法相关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将制度梳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为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参考。 丛书具体分三册,分别为《中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国旗、国歌、国徽》《国家象征法理论研究导论》《国家象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从三个不同侧重点对国家象征法律制度加以探讨。第一册着重介绍梳理我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的制度、实践状况;第二册着重归纳总结国家象征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构建国家象征法体系;第三册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梳理各国国家象征法律制度的异同。三册书都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