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 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 自然法 和 自然状态 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 理性 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曾经对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十八世纪 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 摩菜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巴贝夫在法庭上受审时,曾经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生。 摩莱里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重
《失败启示录--刑事司法改革的美国故》对在美国开展的一系列有广泛影响但zui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刑事司法改革试点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圆桌讨论、对改革试点的实地观察以及对几十名这一领域著名的学者的访谈等方法,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书文笔幽默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通俗性。
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司法警官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司法警官教育主要面向司法行政系统特别是监狱劳教系统培养专门人才。 本教材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司法警官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认真总结我国司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前沿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同时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反映了我国司法实践的全貌。本套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作者阵容大;其次,体例设计新颖。第三,内容涉及广泛。
在痕迹学教学中,通过实验环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痕迹物证技术手段的分析能力、鉴定能力。使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痕迹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痕迹检验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基本具备独立分析和独立鉴定能力,为今后从事侦查、治安及法律工作打下基础。 为了适应我校各相关专业痕迹学教学的需要,进一步规范痕迹检验技术课教学,在广泛收集专业人员意见并参考国內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初涉专业的特点,在编写本教材时更加注重简洁明了,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以达到在实验教学中易懂、易记、易操作、易指导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教材也可供实践部门痕检工作人员使用。 本教材包括手印实验、工具痕迹实验、枪弹痕迹实验、足迹实验及其他痕迹实验五个部分。共四十五个实验项
本书是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司法类著作,从司法实务线的视角,分设专家特稿、调查研究、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法院文化等多个板块,将司法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为一体,角度多样,内容广众,既是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多年工作的总结与展现,又可使读者了解到我国司法实务界的*研究成果。
《行政与执行法律文件解读(总第138辑 2016.6)》主要分为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与解读,部门规章、规章性文件与解读,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与解读,地方行政审判动态,司法实务问题研究,新类型疑难案例选评。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生理测试(测谎)技术,无疑是犯罪侦查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早期的犯罪侦查,依循由人到案的侦查途径,通过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直接确定人与案的关系,查明案情。在这种侦查模式下,口供具有至上的地位,其发展的极致必然导致主观随意、刑讯逼供泛滥。随着近代物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侦查模式,依循由物到人到案的侦查途径,通过对物的鉴识揭示物与人、物与案的联系,从而间接确定人与案的联系,查明案情。这种侦杏模式从根本上克服了由人到案侦查模式的主观随意性,降低了口供的地位,是犯罪侦查的历史性进步。但是,由物到人到案的侦查模式也有局限性。由于以物为中介确定人与案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其间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使这一链条断裂。并且,物的存在,物的发现、收集,物的鉴识都具有不确定性,
20世纪初期,北京民国政府在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目标的司法改革中,基于对司法独立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司法官职业重要性的认知,初步构建了司法官的选任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这三套机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司法官制度体系。该制度在造就高素质的新式司法人才、改良司法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司法官制度的基础,为当代司法改革和法官制度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然而,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架构、经济状况、文化底蕴以及社会传统等因素,决定了当时不可能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因此,以司法独立为理论基础的司法官制度在建设中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和尴尬,并因此而发生变异。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监督的广度直接决定法院的受案范围,即哪些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哪些案件应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行政机关有终局的裁决权。监督的深度主要表现在行政行为一旦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法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以自己的判断代替行政机关的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尊重行政机关的判断,法院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的准则与尺度。如果法院的审查标准过严,一方面就会影响到行政机关的效率,另一方面又有行政权受司法权侵越之嫌疑。如果法院的审查标准过于宽松,司法审查就会流于形式司法审查制度设立的基本目的难以达到。如果司法审查标准的设立过于原则,司法实践难以操作;过于具体,又难以满足复杂多交的行政关系的需要。因此,必须设立科学的司法审查标
本书是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工作指导用书。针对刑事案件的监督、提起公诉和自侦自查,在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实务方面全面研究、反映司法改革、司法建设、司法发展的动态与成果,追击并剖析刑事司法领域的*问题。全书内容包括刑法适用、司法实务、证据运用、疑案剖析四个栏目,收录了相关的文章及论文。这些文章及论文以全新的视角及独到的观点论述了上述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及独立性,是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士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在明确了法务会计本质的基础上,以法务会计的构成要素——主体和方法为切入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对与此有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包括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基础,而后进一步研究法务会计的工作准则和工作依据(即法务会计的评价方法),包括法务会计的技术标准和工作体制。紧接着对法务会计的工作证据和工作结论(即检查方法)进行了探讨,后研究了完成法务会计工作后应提交的报告(即报告方法)。在对上述关于法务会计的理论部分探讨过后,关于法务会计的实务部分,分析和探讨了刑事案件会计调查方法和程序、非刑事案件会计调查方法与程序、舞弊行为的法务会计调查方法与程序、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和法务会计鉴定。
本书是毕玉谦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是以民事审判与调解的程序保障机制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了调解的源流与审判程序的可被替代性及其演进,审判程序与调解程序的程序机能,审判程序与调解程序的基本分野与协调,审判程序与调解程序中的事实认定,审判程序与调解程序的展开与程序保障机制的建构,等内容。
本书是曾在东南亚海啸事件中,以精湛的DNA鉴定技术蜚声国际的邓亚军博士,以科学、严谨、专业的水准,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的本著作。在她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下,我们不仅可以一层层揭开DNA鉴定的神秘面纱,而且还会直面那一幕幕伴随着DNA亲子鉴定的直逼人性与道德的真实案例……
检察权行使的品质,攸关刑事诉讼程序的良窳,而检察官是检察权行使的关键,检察官身份保障如何,与其在诉讼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我国检察官的角色究。竟应如何定位?其又是否已拥有了身份保障?如若不然,保障又当如何给予,以使检察官能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让检察权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本书主要针对检察官的身份角色进行定位,通过对我国检察官管理制度,包括选任制度、晋升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司法财政预算的现状进行检讨,进而提出改进方案。
监狱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惩罚教育的场所,人们总是想窥视这个以高墙、电网为标志的封闭世界。本书将带您走进这里,了解监狱人民警察怎样用逻辑智慧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怎样对穷凶极恶之徒进行严管转化,怎样解决和处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特殊纠纷与突发事件,怎样对狱内案件进行侦查破案,怎样矫治服刑者的畸形心理并对其进行社会帮教。与这些特别对象较量,自然需要智慧与勇敢。通过阅读,一定能提高您的逻辑分析及决断能力。
《审判研究(2013年 第5辑 总第60辑)》通过对审判实践中有关法律适用的重大、疑难问题的分析,总结审判经验,使法律理论与审判实务实现良性的互动,内容涉及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学术前沿、制度评析、调查报告和实务经验等各个方面,有助于读者全面掌握法院系统的理论、制度和实务动态。
定罪和量刑是刑事审判的两项基本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定罪与量刑合二为一的程序模式,使得量刑在程序上依附于定罪过程,而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这种定罪与量刑一体化的程序模式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司法实务界的关注。《量刑程序研究》以量刑程序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量刑裁量权的控制路径选择、国外量刑程序模式、中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模式,以及量刑程序中的证据与证明、控辩关系及被害人角色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量刑程序研究》从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的角度研究量刑问题,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提供新的平台,并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下推动量刑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量刑制度的改革。
1、权wei文本 书中收录的法律文件均为经过清理修改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标准文本,修改的条款均按照修改决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是精心打造的确保法律统一与准确适用的zui佳文本。 2、专业解读 由国务院法制办等立法及司法机关专业人士负责对法条、专业术语以及司法难题进行权wei解答,帮助读者把握立法精神,理解条文含义。 3、简约实用 每个分册都撰写有适用导引,重点提示立法动态及适用重点、难点;应用部分可依据目录予以查询;配套相关规定,便于读者查找适用。 同时,第四版还在第三版基础上结合zui新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法律做了更为实用的解答,并根据读者的要求在 应用 部分增加*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案例裁判要旨,使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
本书是收录了中外著名学者对司法制度建设与人权保障方面的联系与意义等方面的论文。本书的作者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分别对司法公正与权利保障问题进行了论述。内容全面、观点多样,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