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是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 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却从此陷入无休无止的官司之中。他寻求各种帮助,但所有试图 帮助 他的人,不是将他引向自由,而是为了控制他教他顺从权威。*终,在一个黑夜里他被带走,并秘密处死
全书约25万字,共七章:未成年人司法概述、涉罪未成年人的实体处遇、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以及附录:《联合国少年司法*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司法确认程序的生成与运行》对司法确认程序生成的路径、策略、技术和关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司法确认程序的复兴功能、减压功能、参照功能和善治功能,司法确认案件的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确认裁定的执行管辖,司法确认程序三大实践误区的表现、成因、矫正,司法确认程序的比较优势与未来前景,以及司法确认程序在典型案例彩石山庄项目案中的适用等内容,综合运用法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角度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即当面对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案件时法官应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主张疑难案件的裁决仍然应当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在既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一种推理或论证活动。正如简单案件的裁判那样,疑难案件的裁判也应当符合或具备基本的法律属性。这项研究奠定在传统法律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并在关于裁判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监狱担负着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职能,是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蕴含的“法治中国”理念,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化解矛盾”,成为监狱实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房玉国同志是北京市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局)局级专家型干警,l985年4月从部队复员,参加监狱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延庆监狱、市局狱政处、北京市监狱工作。在分监区从事管理教育工作20余年,在市局和监狱从事狱政管理工作l5余年。
医事法(第六版)分为绪论、总论(1-4章)、分论(5-21章)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医事法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论主要包括:医事法概述(医事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及医事法历史发展)、医事法律关系(介绍医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及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理论)、医事法制定与实施、医事权利救济(介绍诉讼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程序)、医事法律责任等;分论包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基础性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医师管理法律制度、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和处理及医疗损害责任法律制度、健康促进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血液管理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健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红十字会法律制度、中医药法律制度、现代医学与法律、国际卫生
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如何区分案件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发挥人民陪审员运用自身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之优势,对案件事实问题作出判断成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书以北京市和陕西省的人民陪审制度运行现状为样本,试图发现该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中陪审制度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法官与陪审员的权力配置以及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程序保障机制与履职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本书以囚犯的生理年龄和人的代际之间的更替为基础,以囚犯成长关键期的重大社会历史性事件、社会变迁、社会位置、社会经验与思想模式等社会特质作为囚犯代际划分的核心要素。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囚犯分为三代,第三代囚犯是指2012年我国的监狱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已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监狱关押的囚犯。 本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方法、个案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三代囚犯的基本情况、犯罪构成、犯罪成因、改造特征、自我认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当前监狱安全理念转型、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型塑现代监狱品格以及对第三代囚犯进行矫正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根据201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编写,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对选举制度、选举机构、代表名额的确定与分配、各少数民族的选举、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等内容进行了权威和详细的解答,并附上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常用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本书从监狱安全防范系统的发展谈起,提出了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概念,介绍了监狱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后,结合参与全国*个《监狱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DB37/T 2640-2014)山东地方标准制定,对监狱安全防范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论述。
针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司法弊病,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调整,然而,这些制度设计本身亦存在难以解决之矛盾。本书结合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的实际情况,以 法官员额制 、 法官司法责任制 以及 证据制度改革 等为切入点对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的悖论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司法改革的基本向度,即司法相对独立、法官的职业化或者专业化以及防止司法权的地方化等。
本书在厘清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的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梳理了我国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流程,对罪犯生活秩序管理、饮食管理、防疫与疾病治疗、心理卫生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初步探讨了罪犯生活卫生管理创新的内容和路径。 本书主要供在职民警培训用,也可作为司法警官院校刑罚执行专业、监所管理和教育矫正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在职民警工作指导用书。
《受审判的监狱》是批判现代监禁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作“每个人的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的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世界大部分地区监狱人口增长的解析,本书提炼出针对有期徒刑的正方和反方意见。托马斯?马蒂森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权威的数据分析,回答了现代社会监禁人口越来越多的缘由。 第三版新增了作者后记。除此之外,托马斯?马蒂森教授结合当下时事,增加了对监狱控制的细节性描写:9?11恐怖袭击和伦敦地铁爆炸案等跨国恐怖事件,如何给监狱系统带来了巨大改变;发生在当下的各类恐怖袭击,又是如何改变了犯罪和惩罚的边界及增加了对自由和法律的危害。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司法决策》秉承科际整合的方法,尝试从观念史、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后果论、博弈论等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切入,观察、解释、分析、呈现司法决策的现实主义色彩,力图为我国司法行为理论研究提供知识增量。
厦门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创办于1926年,其后几经坎坷,历尽艰辛。自1979年复办以来,法学院在重视提高诉讼法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建设及诉讼法学科的发展。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出版、发表了许多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海事诉讼、仲裁制度、破产制度、海峡两岸诉讼制度比较以及司法改革等方面,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厦门大学开始招收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5月,为适应诉讼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准,促进诉讼法学科的发展,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摇旗呐喊,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发起编写“厦门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系列”。受20世纪90年代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我们将本丛书的主题确定为“接近正义
《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正当性》根据新近颁布的中央政法委《关于司法改革框架意见》的七项政策而设计内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与司法鉴定相关的规范尚不够健全、完善,导致司法鉴定积极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本书围绕着如何提高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正当性这一核心命题,主要运用实证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借助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司法鉴定学、证据法学等基本理论,分别对如何增强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正当性,如何在刑事侦查中运用司法鉴定、准确打击犯罪,如何在侦查中运用司法鉴定实现人权保障,如何保证司法鉴定意见质证与采信相关环节的正当性等内容展开具体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我们以各种词藻美化监狱,仿佛那和医院一样是个纯净无菌的空间: 隔离 矫正 治疗 行为管理 ,住进监狱的人叫做 狱友 ,他们是 受刑人 正在 服刑 ,有 管理人员 协助。经过美化,很容易忽视监狱的实际环境,忘掉在那里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乃至于度过数十年或后半生的,是活生生仍会呼吸的人类。 贝兹 卓辛格以美国刑罚学家和记者的身份,走访了卢旺达、南非、乌干达、牙买加、泰国、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挪威九个国家的监狱,向我们揭开我们以为的正义是什么模样。 把他们关起来 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然后呢 是我们要继续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