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法官带你看庭审》是一本有趣而非教科书式的普法读本,其所选案例均是该院贴近民生的真实案件,以精练的语言还原争议焦点、提炼法律要点,形式生动、内容实用,通过49个发生在我院的真实庭审故事,以文字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庭审过程,告诉读者实用的法律知识。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 会审公廨 ,是中外双方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由中外审判官会审的专司特定范围内案件的司法机构。会审公廨的成立,代表着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的司法进程及城市化的发展。 本书着眼于史实,阐述会审公廨当时的具体运作、案件的审理、中外交涉等,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会审公廨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复杂的事务。本书除导论外主要分为7章。第7章为结语部分。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普利策奖得主、专事美国法院事务报道达30年之久的琳达·格林豪斯,在《美国法院通识读本》中向读者介绍了该院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在美国,官司是如何打到法院的?法院大法官们如何判决?首席大法官的地位有何特别?法官助理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描述大法官们面对深刻的宪法问题和难解的法律涵义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贯穿全书始终,作者检视了许多具体个案来阐明所讨论的要点,并且将美国法院与他国法院进行了有益的对比。 远距离看美国法院(《美国法院通识读本》编辑手记作者:何本国)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对美国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要追溯源头,还要从旅美作家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说起。林达的这套书,用优美舒缓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节制态度,向中国读者呈现了美国的法
法官既是在比喻中居住的神圣人,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人,还是受个性因素影响的自然人。然而,其主要角色却是秉持法律的法律人。《法官论》以法官历史画卷作为开篇,以法官建构中的几对关键冲突作为主线,并以法律实用主义、冲突理论以及多维分析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试图揭示法官的真实面目。由此尽量透视法官自身以及法官制度运作的规律,以更好地明确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为司法权运作的冲突寻找理论根源;也可对法官职务管辖权与国家干预之间进行合理定位,为规范法官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司法权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实用主义可行的解决方案。《法官论》的作者是宋远升。
《检察实务培训系列教材》编写了包括侦查、公诉、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刑事申诉检察、职务发*预防八个分册。培训教材资料建设是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中国法院2016年度案例》汇集全国各地法院* 新审结的典型案例,分卷分类编排;高度提炼案情和裁判要旨,突出争议焦点,剔除无效信息;主审法官撰写“法官后语”,展现法律适用方法和裁判思路。 本书是《中国法院2016年度案例》物权纠纷分册,由曹士兵主编。 不论您是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还是律师、法律顾问、案件当事人,本书力争*大限度地为您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使您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
目前,国内的治安管理学教材,因其理论性较强、工作任务驱动不明显、技能训练项目空白,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不适应警官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教学要求。本教材的编写,遵循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的指导思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重在掌握警务技能和知识应用。 2011年,教材编写组多次组织任课教师到公安机关调研学习,与警务部门共同分析治安管理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明确治安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再在此基础上设计治安管理课程内容、知识、技能要求,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形式,以保证更好地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组还听取执法部门的意见,全面掌握治安管理工作的理论要求、执法实践标准、岗位技能要求,
《中国诉讼法判解》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每年一卷的连续出版物。 《中国诉讼法判解(第11卷)》包括名家谈聂树斌案,以案析理,域外判例,案例索引四部分。名家谈聂树斌案部分延续第10卷的案例,再次对聂树斌案相关问题及如何从程序上预防冤假错案进行了讨论。以案析理通过典型案例具体分析折射出的法律问题。域外判例通过对域外判例的介绍试图对我国的诉讼法领域有所借鉴。
中国法院2017年度案例系列(全21册)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上报的上年度审结的近万个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民商事、行政及刑事领域常见热点难点纠纷问题。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是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近年来对法学教育如何改革有很多的讨论,其中一项被广泛采用的课程改革就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但模拟审判教学中相关教材长期匮乏,教师和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对规范的操作指南。本书是几位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本次修订主要基于将要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和刚刚出台的《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修改。
本书汇集全国各地法院提交的关于婚姻家庭与继承纠纷的典型案例,经过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筛选、审核,将常见的疑难案件、典型案例汇集成册。主要包含离婚纠纷、婚约财产纠纷、离婚后财产纠纷、同居关系纠纷、抚养纠纷、探望权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分家析产纠纷等案件。
本书以鄂西南锦镇人民法庭为样本,系统考察了人民法庭所处的宏观社会场域与微观社会结构,进而以动态的过程分析法阐释了乡村司法在各种结构性要件制约下的运作目标、策略以及外在模式,后对乡村司法的实践逻辑予以分析、评估和反思并进行可能的制度重构。本书试图表明,规范法学所谓的“法治乱象”,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法庭和法官的徇私枉法,而是由其固有的结构性条件决定的,在貌似“混乱”的背后实际隐藏着有序与正义的契机。但由于缺乏底线的程序规制,乡村司法的此种“公正”和“秩序”并非一种稳定和普遍的司法产品,而是因案件结构、法官个人因素等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任意性和偶然性,这又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合法性危机。
本辑为 聂树斌案 专刊,由编者按、法律文书、案件进程、媒体与专家评论及附件,共五部分组成:"编者按"是对聂树斌案的地位和意义的概括评价;"法律文书"部分公布了*人民法院指令山东高院复查函、再审决定书和再审判决书;"案件进程"部分以时间顺序,收录了聂树斌案自*人民法院指令山东高院复查至河北高院作出国家赔偿决定期间的权威报道与公告,其中听证会微博直播全文基本反映了聂树斌案的事实、证据及争议;"媒体与专家评论"主要由媒体评论和专家评论两部分组成,媒体评论倾向于聂树斌案的地位和意义,专家评论倾向于挖掘聂树斌案对今后办案的指导作用;附件中包括聂树斌案原审的两审判决书及聂树斌案大事年表,供读者参考。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限制与废止死刑不仅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识。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以故意伤害罪的死刑问题为视角,以近年来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为指导,立足我国故意伤害罪死刑适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审判实务经验,梳理、分析故意伤害罪死刑立法沿革、发展脉络、深层次原因,研判故意伤害罪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阐释故意伤害罪中限制死刑的具体方法,构建废止故意伤害罪死刑的制度设想。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故意伤害罪死刑的限制与废止,以期对我国死刑废止理论的研究和审判实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5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中国检察权转型问题研究》由王玄玮所著,本书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集中探讨了“中国检察权应当从诉讼型向宪政型转变”这一命题,观点富有冲击力。《中国检察权转型问题研究》以检察权为切入点,对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宪政职能进行研究,对我国检察权的“转型”和检察制度未来发展提出独到建议.并据此探索中国宪法语境下的国家权力分工和制约模式,对中国的宪政发展道路描绘一种可能的“图景”。本书选题新颖。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研究成果对我国检察制度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有人将法庭比做剧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事实上,法庭原本就是一个不停上演人生悲喜剧的舞台,演绎着许多离奇故事,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剧本,没有事先设计的台词,没有彩排,连结局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舞台上,法官和陪审团,原告和被告,公诉人和辩护人,被传召到庭的证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叙述或倾听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同时也为寻求真相和正义演绎着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则像一位站在舞台帷幕背后的旁观者,他把舞台上各种角色的身世、渊源,以及身上的行头,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台上的运行程序演出规则,台下的内幕和潜规则都一一作了酣畅淋漓的讲解,勾沉索隐式的揭密。于是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审判,残忍的中世纪宗教裁判官,阴森神秘的中国古代衙门里的县太爷、讼师、师爷
在成文法国家,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被奉为法律至高无上的价值准则,但是现实社会是多样的、变化的,这就导致了稳定性与变化性、个人公平和社会整体公平的矛盾。法官在案件判决当中如何运用自由裁量权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直接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主要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历史演进、哲学基础、法理成因、法哲学分析及法律控制几个方面入手,来揭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层层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