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不但在塑造当前的社会,更在塑造我们的未来。算法不仅是一项将数学原理应用于海量数据的新技术创新,它还是一种新型权力,并在影响我们社会的重要领域,如行政、卫生、教育、工作、刑事司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既促进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大发展,又塑造我们的主观意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而这一切都是借知识之名而生,算法以 非意识形态 形式出现,带有客观性和合理性 气质 ,其对人类的治理看似合情合理,却又让人细思极恐。如果说算法社会已经有 疾 ,那么,提升人类代理在算法社会的地位,以人的福祉为名对算法决策进行适时和恰当干预或许是一剂良药。
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治理(检察)论坛 ,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商请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研究中心联手推出,自2020年8月18日至今,已连续举办二十多场。论坛焦点从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的法学前沿问题,延伸至新型电子证据与新型数据犯罪的交叉研究领域。论坛邀请电子证据与网络犯罪领域具有跨界理论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就推进网络犯罪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我国网络犯罪治理能力开展对话,就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健全对应体制机制建言献策,展现法律人面临网络关、时代关的现实担当。
本书集合我国专家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人工智能立法的 中国方案 ,对人工智能立法的功能定位、框架构建、监管机制和责任体系等关键问题都有深入剖析、系统论证和具体建议,这些研究探索具有战略高度、国际视野和实践意义,将为国家立法、监管执法和司法实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法教义学是网络刑法学的变革逻辑、发展方向和基本立场,刑法教义学能够优化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司法适用;同时认为,当下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基础性研究不多;体系化程度不深;方法论提炼不够。本书由此出发,试图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首先,以网络犯罪的法律概念为核心,揭示当前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象征性特征,指出学界对刑法教义学本身的五大误解,就犯罪学、刑事政策学中网络犯罪概念的刑法学化、网络犯罪据以产生的哲学基础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抽象化研究。其次,以网络犯罪的具体事例为线索,就以属地管辖为例的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以网络中立帮助行为为例的共犯论等具体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后,以实质刑法观为基本立场,就网络时代实质解释的思维、要求和方法等进行方法论的
无论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范电信诈骗、集资诈骗、交友诈骗,还是治理谣言、假新闻,或反对低俗言论、仇恨言论、恐怖主义言论,都可能与网络平台息息相关。如何认识网络平台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地位、作用与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十章,*章系从多视角对网络平台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第二章至第七章系对网络平台法律责任的国别研究。我们选取了美国法、德国法、英国法、日本法和韩国法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区分为三大类,即网络平台的民事责任、网络监管与行政责任,以及网络平台刑事责任。第八章对我国网络平台法律责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评论,第九章则就如何完善我国网络平台法律责任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第十章是关于网络平台治理机制的论述,包括网络平台治理的含
网络空间绝非世外桃源,由网络传播引发的诸多问题,理应予以关注、重视与治理,而网络传播法律规范与网络传播伦理规范正是治理这些问题之良药。这正是本教材编写之本意。 本教材融法律规范与伦理于一体,以问题为导向,探讨、阐述了九大问题:网络空间主权与安全,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泄密,网络传播淫秽、,网络传播危害社会安定信息,网络侵犯名誉,网络侵犯隐私、个人信息,网络侵权著作权,网络侵犯隐私、个人信息,网络侵犯著作权,网络传播虚假、违法广告;并从伦理与法律的视角提出了治理之策,以冀于当下治理网络与新媒体的诸多问题有所裨益。此外,本教材还设了两个专章,对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法制及伦理建设状况作了专题介绍与阐述。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材,亦可作为新闻
《网络著作权专有权利研究》是王迁教授的关于著作权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中适用研究的学术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媒体融合中的版权理论与运用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该著作全书分为七章,以专有权利与网络环境、媒体融合概述为基础,分述了网络环境中复制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发行权的适用,传播权的体系与公开传播行为的构成,网络环境中广播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表演权与放映权的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适用等内容。
《中国大数据法治发展报告》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编制,是我国着力显示中国大数据法治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报告。从大数据法治的科研、立法、监管、司法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大数据法治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现场访问、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分析了我国企业大数据应用法治和公民保护个人数据法治意识的现状,提出了目前我国大数据法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本书对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大数据法治相关工作、各高校的大数据法治研究及人才培养情况、各大数据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指数评估,旨在总结地方政府、高校及研究机构各方在大数据法治领域做出的贡献。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大数据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本书提供了全面、客观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有助于辨识我
本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系统研究。在深入分析网络言论自由的基本特点、积极作用、失范类型和危害后果以及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深刻阐释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理论范畴(虚拟与现实、自由与秩序、包容与引导)、宪法界限(公共利益、人格利益)和基本原则(保障与限制相结合,预防与惩罚相结合,法律规制与社会自治、技术规范相结合),最后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为创造一个既有利于人们充分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利也有利于共同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网络色情淫秽的法律规制》由李建新所著,本 书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后,如何对网络色情 淫秽进行法律规制而展开。前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 过对传统传媒的直接规制达到控制传播内容的目的, 而网络时代这种直接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因为网络 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的主体已经由 前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变成全体网民。并且这些虚拟 世界中的传播者,并不像真实世界的传播者那样容易 确定。所有这些,使得网络时代对于色情淫秽的法律 规制的紧张进一步凸显出来。面对上述困境,我们不 得不总体上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制度与措施。在法 治的背景下反思其背后的观念基础,在总体上考量制 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且正当。《网络色情淫秽的法 律规制》对于相关法律研究者、新媒体从业者以及对 此问题感性的读者可能不无裨益。
车捷、邹毅主编的《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 沿(第9卷)》是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 新技术法律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文集,自2003 年至2014年已经先后出版八卷。本卷是第九卷,内容 涉及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综合问题,互联网金融 法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与资本市场,网络游戏、软件 、集成电路、电子数据证据、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法 ,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综合问题,知识产权各论 等实务和理论前沿问题。 本书可供关注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领域法律新问 题的律师、法官、研究人员以及法律专业、IT专业的 学生阅读,也适合IT行业的管理人员阅读。
作为一种软实力,法律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开创了全新视野。国际层面,网络空间制网权、数据资源的战略争夺方兴未艾,各国纷纷从政策、法律、标准等方面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国内层面,网络空间领域的基本法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和跨境数据流动、网络安全等级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犯罪生态治理等配套法规持续制定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网络安全与发展提供新维度、新境界和新跨越。
网络反腐自其诞生始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官方和民间横向网络、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立体网络的综合体系,说明党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也表明了党中央和政府对网络反腐的肯定与支持。网络监督正呈蓬勃发展之势,已成为发现和惩治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构建反腐工作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研究》拟针对此争论性的命题及网络反腐的的深入发展做一些思考,以期探讨一个网络反腐的健康有氧范式。
本书关注的是借助于网络而实施的传统犯罪,如诈骗罪、恐怖活动犯罪、洗钱犯罪等,分析它们在网络中的异化情况与治理难题,并试图找出能够遏制网络犯罪的一些措施,以期能够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再具体内容上,本书主要对P2P网贷平台的异化与刑事政策分析、黑客产业链的分析,以及网络诈骗、网络恐怖活动、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侵犯著作权、网络洗钱、等借助于网络而实施的传统犯罪的异化情况与面临的管理、立法和司法难题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本书针对近年来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涌现出的各类新型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数据,深入分析该领域新型侵权、违法行为的特点,及对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带来的挑战,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考探索,提出完善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一本课题研究成果专著,主要是对网络舆论反腐运行模式以及功能进行考察探究,并以网络反腐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网络反腐的相关理论以及大众心理,并以新的视角去探讨网络反腐的运行模式,*后为优化网络反腐行为提出了建议,希望以此对网络反腐机制的良性运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军 刘军,1972年生,山东省泗水县人。山东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近几年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0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编教材、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山东省法学会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杰出青年培养基金各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刑法总论》;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
本书以信息和网络安全法律领域的两部基本法律《网络安全法》与《密码法》为法律依据,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在相关领域中的立法和执法实践,介绍了两个法域交叉而又不同的合规要求,网络运营者等企业探索和实现合规的一般方法,并对这些法律规定如何影响企业和产业进行了适度评价,使得企业在进行法律遵从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合规法律依据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得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遵从路径,从而与监管、主管机构建立良性互动的行政相对关系,终提升企业与行业的整体网络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相信这也是立法的初衷和乐见所在。
《防震减灾法教程》由张建毅主编,是防灾减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三篇,即防震减灾法部分、案例分析部分和相关法律法规部分,具体包括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案例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同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每章节均编写了思考题。 《防震减灾法教程》可作为开设防灾减灾课程的有关专业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防震减灾及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人员、政府领导、地震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以及防灾、救灾志愿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