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 不等于不 、 寻衅滋事 、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本书不仅启蒙读者的法律思维与维权观念,更可以帮助理解刑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本书从尸斑的颜色和位置,体温下降的程度,尸体的颜色和腐败程度等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尸体,还原事件真相。作者以其60年从事法医的经验为基础,系统梳理临床解剖与尸检的知识脉络,介绍解剖和尸检时所能用到的工具,解读出现在尸体上的各种现象,破解隐藏在尸体背后的玄机。同时,作者也表达了他对生命与死亡、对法医制度的思考。所有这些无不展现出作者对死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刑法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
这是一本法医学通俗读物,是一本科普法医知识的书籍。 本书通过解读真实案例、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案件,介绍了各种死亡方式现场、犯罪现场侦查方法、凶器分析、法医鉴定方法、犯罪心理分析、有毒物质介绍及解毒方法等内容,带领读者感受真实的犯罪现场,了解法医如何找到死亡真相,直击犯罪。书中详细解读了92个案例,为读者科普全面而专业的法医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罪案与人性,帮助大家了解 多的法医学、刑侦学等知识。 本书面向的读者不仅仅是犯罪悬疑小说的作者,还有这类小说和电影的爱好者,以及任何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任何你想知道的和你想不到的,你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刑法罗盘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 者 罗翔著 出版时间 20200901 I S B N 9787521612608 定价 49 开 本 32开 130*185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33 (千字) 页 数 读者范围 内容简介
任志中编著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废除死刑、严格限制死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虽然我国在死刑立法上对此潮流给予的关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死刑适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用好死刑,防止死刑的滥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死刑适用问题研究》立足于外的死刑研究成果,以刑罚基本理论为基石,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对死刑存废问题、中国死刑存在价值、死刑政策、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问题以及若干死刑适用具体问题逐一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中国保留死刑有其合理性,但是应当确立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通过司法途径严格限制死刑适用,即从严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以等价报应的公正观为底线,大力减少死刑的适用。此外,本书针对如何掌握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标准
本书是日本法医界的典范——上野正彦,整理全部职业生涯的从业经验汇总而成的非正常死亡百科书。全书分8章介绍了法医工作中的“8个依据”,只要依循它们,就能与死者跨越界限,展开真正“对话”,从而破解案件谜团。本书的内容均来源于实践,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既满足了其有关法医验尸技术对于刑事案件侦破的好奇心,也通过形形色色的凶案展示了社会百态。对于法医行业从业者或有意从事者,以及司法工作者、刑事侦讯人员等专业人士而言,则在前述阅读体验外,能对自身工作获得些许借鉴和指导。
刑事正义是一个国家的底线正义,而刑辩律师正是底线正义最有力的维护者,“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亦为刑辩律师之天职。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刑事辩护制度和刑辩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涉足刑事辩护的青年律师、实习律师甚至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法科学生而言,他们急需打好刑法和刑诉法的基础,为今后的刑事辩护工作做好准备。相对于辩护技巧的那些“术”来说,刑法与刑诉法基础的这些“道”,对于初学刑辩者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初阶刑辩律师或有志于从事刑辩的法科学生的刑诉法基础图书。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作,由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对该所全国各地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挑选出他们心目中对于刑事辩护而言最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是张明楷教授的代表作和自选集。作者广具影响力的作品颇多,因而在代表作领域选取及文章筛选上颇费心思。考虑到犯罪论是我国刑法理论近年来争论优选之领域,而且为刑法研究领域支柱之一,故作者仅围绕该领域精心萃选,并兼顾犯罪论各个具体方面,如犯罪论体系、构成要件、客观归责理论、违法性、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罪过形式的确定、具体方法错误、期待可能性、中止犯、共同犯罪等,共十三篇。作者又撰万字序言,说明各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筛选的标准等,从而审视自身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全书虽为各独立文章,却始终围绕作者的学术中心思想展开——以违法(不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即两阶层体系);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中国化论纲》首次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挖掘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的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刑罚思想的内容,及其继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对中国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深远影响;探寻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中国化的规律,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裨益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
《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讲述了有组织犯罪文化在犯罪组织坐大成势的过程中具有本源性意义。《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次系统地研究有组织犯罪文化现象。首先考察了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对帮会文化与流氓文化进行剖析;继而明确文化认同是犯罪组织凝聚力的根源,重点阐释了游民精英的身份意识和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道德是文化的基本内容,《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随后论述了犯罪组织成员道德标准的差序格局特征;然后,指出犯罪组织成员的情感需求集中在组织内部,情感表现极化,冲突激烈;最后,针对犯罪组织成员结构特点,在教育和宣传两方面提出防控有组织犯罪的主要文化对策。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精细化过程因素与进路》内容全面覆盖从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到审判和执行的各个诉讼阶段中的重要诉讼法律制度。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尤其是对管辖、证据、司法鉴定、强制措施适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刑事和解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选择方案。
本书探讨了我国刑法上一种特殊的、富于争议的行为类型——被胁迫行为的法律性质、法律要件等问题,并由此而引发对我国犯罪论体系重构的新思考。《刑法被胁迫行为研究》在比较英美法系刑法及大陆法系刑法被胁迫行为法律性质的基础上,对我陶刑法中被胁迫行为的性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被胁迫行为法律性质的二元性,并就其与紧急避险行为的关系及法律要件上的差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被胁迫行为,分别剖析了各自的成立要件和刑事责任。最后,以被胁迫行为的可免责性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免责性评价在整个犯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出自名家之手,作者是新中国培养的批法医工作者,由法医教学线走上领导岗位,但始终没有脱离法医教学事业,任中国刑警学院院长期间,仍然安排时间自编教材给学生讲课,也参与法医学鉴定工作。 本书以崭新的视角诠释法医损伤学:对传统概念进行新解读,对损伤形态形称谓,对损伤形成机制给予新解析等。全书概念准确,解析透彻,图文并茂,文字简略。是一本很有分量的著作。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针对贪污贿赂犯罪口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书中科学地界定了口供的证据地位、功能、作用,并向丰富的司法实践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贪污贿赂案件刑事诉讼证据运用规则和方法。作为对本土司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对解决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依赖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内容深入并有针对性,对我国持续深入的反腐败刑事诉讼具有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