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 为什么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母亲? 为什么 11 岁的人杀人、13 岁的人抢劫不用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偶然杀死正在行凶的犯罪分子,不成立正当防卫? 为什么参与共同犯罪后又退出的,仍然可能对既遂结果负责? 为什么偷走自己所有但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依然成立盗窃罪? 本书以 100 个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引,带你进入刑法学的领域。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刑法学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而是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对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 当然,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
刑法方法论(上下册)
本书是关于侦查讯问的一本经典名著,在学界和事务部门拥有极高的声誉,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本次翻译出版的是该著作的第五版,这一版在体系上更加系统、完整,在内容上也有大量更新。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法治的细节》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内容,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
本书为张明楷老师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班上课的课堂实录。张明楷老师作为德日刑法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准确、透彻、清晰地运用刑法理论和法条剖析案件。 张明楷老师于2023年春季在清华法学院承担了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 刑法各论 课程,张老师在课前提出了十多个供学生选择的课题,要求学生全面收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真实判例,从判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炼规则,撰写出2万字左右的报告。前四次课由张老师讲授刑法适用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四周的讲授内容形成了本书的第一课,剩下的十一课由学生发表的主题报告、课堂提问和老师评述构成。每一节课由学生进行分析论述,再由张老师加入课堂交流,最后张老师再进行总结评析。 本书集中收录了张老师认为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 二次
本书以刑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结合阶层犯罪论的逻辑和理念,精选100个典型刑事判例,并对判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说理,对不同的学说进行梳理论证,注重建立刑法学说与案件处理之间的紧密关联。 本书致力于缩小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距离,注重客观性思考、体系性思考和功能性思考的同步推进,通过对我国司法机关实际处理的大量案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熔前沿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于一炉,为刑法研究者按照刑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相关问题指引研究方向。同时,为司法实务人员提供更严谨的分析思路,得出妥当判决结论,以改变判决依赖司法解释的现象,使司法实务人员树立罪刑法定、刑法谦抑、人权保障等基本理念,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
京特 雅科布斯教授是当今德国刑法学界的一座高山。他师从 目的行为论 的创始者汉斯 韦尔策尔,但并未追随其师的本体论刑法学,而是以黑格尔哲学与卢曼社会学为根基,发展出了 机能主义刑法学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所著的《刑法总论:基础和归属理论》更是德国法科学生的必*书。本书(《刑法总论:基础》)即是雅科布斯教授《刑法总论:基础和归属理论》中译本的第一卷,涵盖了德文原著第1章至第5章的内容。在本卷中,雅科布斯教授以刑罚理论作为教科书的开头,着重探讨了国家刑罚的任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积极一般预防论,为后续从刑罚入手建构犯罪论体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规范刑法学(第五版)(上下册)(刑法学文丛)
本书为法医病理学彩色图谱,包括大体照片500余张,显微照片近400张。本书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按照法医病理尸体检验的顺序,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从尸体现象、损伤、窒息、疾病、中毒等方面进行图片编辑。有利于读者鉴别和记忆知识要点,培养发散性思维;二、结合法医病理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配以简短的案件介绍,能快速提高法医病理鉴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鉴定能力;三、大体照片与显微照片相结合,知识全面系统;四、大体照片以现场尸体检验时拍摄的为主,避免了甲醛固定对形态观察的影响;五、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死亡原因鉴定为重点,兼顾致伤工具、损伤时间等问题,突出图谱的实用性。
《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是一本享有盛誉的权威法医学著作,由国际知名的法医学家Pekka Saukko和Bernard Knight联手打造。《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以全面系统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诸如死因分析、损伤鉴定及中毒检验等核心内容。通过清晰阐述和系统整理,《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将复杂的法医学概念展现得通俗易懂。此外,《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还运用了丰富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鉴定紧密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法医学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案例刑法研究(各论) (上下卷)(中国刑法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丛书)
本书以专题为经线,以问题为纬线,较好地将案例分析和理论叙述相结合,完整地呈现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一书是刑法案例类著作的升级版,对于直观和生动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修订,针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指导案例。
本书立足于司法实务,综合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三个维度,分章阐述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第二、第三、第四章对犯罪客观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为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通关走私 绕关走私 。各个具体走私罪名区别在于犯罪对象,通过专设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一章,一方面从整体上论证走私犯罪对象的内涵、类型以及不同对象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也分析不同走私对象及其数额各自的认定思路。而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是司法实践中两种基本走私方式,二者在走私手法、案件特征、证据结构、事实认定思路、常见疑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各自特征。区分以上两种走私方式并进行分别研究,更贴近司法实务。在具体分析时,既探讨二者个性问题,如通关走私中常见的单位犯罪、绕关走私中疑难的财物处置;也探讨共性问题
中国涉案财物制度改革蓝皮书 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编写,旨在持续记录和描述中国涉案财物制度从传统向现代改革转型的发展状况,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涉案财物管理和处置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该蓝皮书2023~2024年卷为《中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发展报告No.3(2023~2024)》,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描述了中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现状,梳理和分析了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的完善建议。
本书在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侦查思维体系的构建。在数据主导、全景式侦查及预测式侦查理念下,对涉腐数据收集、数据挖掘、数据预测、数据认知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构建以 人 为中心的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新模式。面对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的诸多困境,打破学科壁垒,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和设备完成对现有取证技术的创新性拓展。为保证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的合法性,在实体法方面对大数据证据采集的内容和标准、数据使用原则等问题进行立法规制的探讨,实现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双赢;在程序法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侦查的概念、侦查程序、取证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进行界定和规制,实现国内到国际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体系化的建构。
刑法是一个功能全面、结构合理的系统,刑法上的入罪与出罪往往会随着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的调整而出现动态调整。出罪不仅对刑事辩护有着至高的价值,当事人会因此获得最大的诉讼利益并彰显刑事律师的辩护水平,而且对刑事司法有着重要的观照价值,有助于推动刑事司法合理地入罪与出罪,还对刑事法理论有着积极的融合价值,能促进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刑事法理论与实践的联动以及现代刑事法理念的升华。 刑事案件是刑事法理论的活化石,本书精选了一百个具有出罪空间的真实案件,采取精细的分析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案件的法律出罪、证据出罪和情理出罪的路径与方式。 本书注重实体出罪与程序出罪的融会贯通,切中要害问题,分析既简明扼要又鞭辟人里,探寻了不同类型刑事案件的出罪空间,能为刑事案件的无
本书收录气体毒物类、挥发性毒物类、医用合成药类、天然药物类、毒品类、杀虫剂类、除草剂类、杀鼠剂类、金属毒物类、水溶性无机毒类、有毒植物类、有毒动物类等类别的516种常见毒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关键信息,所含信息群包括毒物的基本信息、理化性质、药理毒理、中毒症状、毒性数据、体内过程、体内分布、尸体特征及典型案例等对法医毒物学、法医病理学及中毒临床急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本书力求所收录信息新颖、翔实、系统、权威,在编写过程中对每个毒物进行了主题检索,信息来源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设立的网站;MEDLINE、TOXLINE、TOXENT等文献摘要数据库;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等;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中毒相关门户和搜索引擎网站。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追溯信息来源。
本书是一部采用教义学方法对犯罪体系中的重要主题进行研究的作品,也是陈兴良教授以刑法教义学为号召的一部作品,其对于在刑法中采用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的倡导之意昭然若揭。陈兴良教授就在本书中,以教义或曰信条(Dogma)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 实质刑法系列)
判例刑法学 (第三版)(上下卷)
本书为日本当代著名刑法学者大谷实教授有关刑法总则的最新见解,被誉为 值得信赖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刑法教材 。 本书基于正在发生巨变的日本刑事立法以及学说,以刑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法益,而且是通过防止法益侵害,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见解为基本立场,对日本刑法学说中相关见解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说明。这种见解,将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基础的社会相当性作为解释刑法的重要参照,并将其贯彻到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当中,试图整合当代日本刑法学中由来已久的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本书作为日本当今最为流行的刑法体系书之一,代表了日本当今刑法学通说所能达到的高度,读者可以将其与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其他日本学者的教材对比阅读,从而对日本刑法总论的研究现状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