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刑法》一书以比较法的方法把我们带入英美刑法的理论迷宫之中,并力图使我们从中走出来。在本书的前言中,弗莱彻教授论及了比较法方法对于本书论述的决定性意义。弗莱彻教授选择的比较对象是德国,而德国恰恰是近代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发源地。弗莱彻教授将本书命名为《反思刑法》,这是大有深意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不是一本简单地叙述英美刑法理论的著作,而是对英美刑法理论进行反思的著作,反思是本书的一条基本线索。英美刑法为什么需要反思?对于这个问题,弗莱彻教授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但从本书的前言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弗莱彻教授对英美刑法理论现状的不满,认为存在某些因素,妨碍了英美刑法及其基础理论的精深。在此,弗莱彻教授承认了英美刑法理论不够精深,而这种精深恰恰是德国刑法学所具备的。
赵秉志主编的《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共载文22篇,秉承本论丛业已惯承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国际刑法掌、区际刑法学、犯罪学等刑事法学诸多领域。 《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特设“刑法修改完善专栏”,收录文章3篇。赵秉志等的“中国刑法的修改完善论纲”一文从一般问题、刑法典总则问题和刑法典分则问题三个方面对刑法的修改与完善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使刑法立法更加科学、完备,并对社会发展具有更长久的适应性。黄华生、胡勇的“论诽谤罪的滥用及其免责条款的增设”一文指出我国刑法中的诽谤罪条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屡屡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立法上诽谤罪免责条款的缺失,我国有必要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设
张军主编的这本《刑法基本原则适用》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之一。该书对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的司法适用、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等内容做了具体分析。
刑法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本书为刑法学中的总论部分,分为十三章,包括刑法通论(章)、犯罪总论(第二至十章)和刑罚总论(第十一至十三章)。 本书注重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简洁性,注重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注重反映立法动态及理论研究成果。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对司法实务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综合运用分析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协调,力争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探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由刘宪权教授统稿,书中具体包括了:大陆法系与苏联犯罪构成的比较、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研究、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着手”的界定、我国刑法中洗钱罪的由来及其发展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法院在适用法律,拟定判决之际,通过阐明其疑义、补充其漏洞,创造新的制度,使自己获得创造法律的功能,进而促进法律的成长。换言之,法律通过司法过程而成长,其实质是通过法官运用法律进行裁判而成长。而研究因裁判而形成的案例,是法学专家学者参与法律形成及成长的权利与义务,其目的在于从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去阐释、检验法律的解释适用,发现蕴涵于个案的法律原则,进而促进法律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将案例研究作为联系司法实务界与法学理论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必要且必须的。基于此,我希望本丛书的面世,能够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便捷沟通打开一扇全新之门,使我们从此可以更好的交流往来。
本书具有如下特色和创新: ,准确界定了行刑社会化这个素有争议的命题。作者在全面考察、比较和借鉴诸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在执行刑罚过程中,通过弱化行刑机构的封闭性,拓展罪犯、行刑机关与社会的互动联系,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促使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最终促成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界定概括了行刑社会化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时空范围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核心是拓展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程度实现行刑机关内在环境与自由社会相接近,最终目标是促使罪犯顺利地返回社会并适应现实社会,涵盖了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场所、内容以及基本目标。这义比较科学全面地界定了行刑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
本研究以鄞州区为实验基地,结合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其他地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的调查,就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队伍、社区矫正流程、社区矫正对象及其矫正措施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书是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的有机结合,是社区矫正一线同志与院校专家学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浙江省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领域创造的个综合性、实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该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一部难得的社区矫正工具书。
本书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研究方法、范围以及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等内容做了论述。
《死刑适用的原理与实务》主要内容包括:死刑适用的历史和现状概览;死刑适用的基础理论;刑法总则死刑条款的适用;死刑的裁量;刑法分则的死刑适用;死刑适用的程序规制等。
《刑事法学研究(第5辑)》共分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事程序法、犯罪法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刑事法治理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蕴含——基于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人道主义视野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借鉴和立法趋势等。
《刑事证明标准研究》是以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为主线首先搞清楚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历史沿革、产生原因、实践把握等客观情况。然后以历史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方法及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普通刑事案件和死刑案件刑事证明标准法表述之重构及实践把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由邱福军著。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社区矫正制度适用与执行》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矫正基本问题;社区矫正机构与人员;社区矫正实务中的共性问题;管制犯社区矫正;缓刑犯社区矫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