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经典著作,也是刑法领域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因为其早已被所有凡研习法律的学生、学者认为是之书目,所以对其内容的任何介绍都显得是多余的。本次出版的是贝卡里亚的47章版,也是至今完善的一个版本,书中同时登载《论犯罪与刑罚》译者黄风先生所写贝卡里亚的个人传略和对其刑法思想的解读,作为国内翻译贝氏作品的权威译者,其评述对国内读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是8名著名刑事法学者与资深刑辩律师的演讲集。该书的作者,有四位来自理论界,在刑事法领域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知名刑事法学家樊崇义教授、顾永忠教授、刘广三教授、赵天红副教授等;另外四位则是活跃在刑事辩护领域的知名刑辩律师,如薄熙来案首席辩护律师李贵方、念斌案辩护律师张燕生、浙江张氏叔侄案辩护律师朱明勇、刘汉案辩护律师张青松等。该书的作者都是我国刑事辩护律师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从自身的刑事辩护经验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死刑案件如何有效辩护的问题。对于广大律师界同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对于老律师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一读。
在我国法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理性认识毒品及毒品犯罪,重构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个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在具体措施上,应当通过立法、司法的方式贯彻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前者如取消运输型毒品犯罪的独立罪名地位,毒品犯罪财产性配置的完善;后者如慎重使用主观明知的推定规则,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理智处理毒品犯罪中毒品纯度与数量关系的关系等。
本书收录了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历次刑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文本,就重点条文相关司法解释的延展规定进行附录。此外,还收录了相关规定的条文链接与典型案例裁判要旨。就条文的历次修订沿革做了脚注整理。此外,本书的后半部分附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历年修正案原文和立法解释,是学习适用我国刑法相关制度的实用图书。
张军主编的这本《刑法基本原则适用》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之一。该书对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的司法适用、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等内容做了具体分析。
赵秉志主编的《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共载文22篇,秉承本论丛业已惯承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国际刑法掌、区际刑法学、犯罪学等刑事法学诸多领域。 《刑法论丛(2012年第4卷第32卷)》特设“刑法修改完善专栏”,收录文章3篇。赵秉志等的“中国刑法的修改完善论纲”一文从一般问题、刑法典总则问题和刑法典分则问题三个方面对刑法的修改与完善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使刑法立法更加科学、完备,并对社会发展具有更长久的适应性。黄华生、胡勇的“论诽谤罪的滥用及其免责条款的增设”一文指出我国刑法中的诽谤罪条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屡屡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立法上诽谤罪免责条款的缺失,我国有必要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设
《刑事二审再审改判案例:诉讼过程与争点剖析》由北京市律协主导,北京市律师协会智库重大复杂案件课题组策划组织北京一线律师编写。精选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刑事二审再审改判案例,加以整理汇总。每个案例均提纲契领地整理了清晰的争议焦点、关键词及简要的案例介绍,案例主体部分具体包括公诉书、各个审次判决文书、律师辩护词、办案律师辩护思路总结、专家点评等内容,向读者展陈了律师办案的全过程,真实细节地展现了律师的办案技巧与办案智慧。
陈如所著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治理》基于南京市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大量实证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以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治理》在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特征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框架,评估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模式的特征与缺陷,提出并构建了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治理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机制,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高铭暄教授是新中国刑法学科的泰斗级人物,他在刑法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的贡献。新中国法治建设之路留下了高先生厚重的足迹。本书从刑法学基本问题、刑法立法与刑事法治问题、犯罪论问题、刑罚论问题、刑法各论问题、中国区际刑法问题、国际刑法和比较刑法问题等方面总结了高先生具有学术标签意义的思想或观点,对法学界,尤其是刑法学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吸纳按犯罪客体分类方式的同时,将商界可能触及的刑法罪名按照企业管理运转流程和业务环节进行了归类,使那些即使不具有刑事法律专业知识的企业人员也能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获得法律帮助和相关信息,更具实用性;另一方面,本书在分析各类风险时紧密结合了有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凸显了经济犯罪的特征,体现了刑法作为后盾法的特性,这对于刑法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全面阐述了公司、企业在整个流转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刑事风险,涵盖了设立、人员治理、劳动用工、财务管理、融资、市场运作、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和清算破产等九个环节,并还针对特殊领域介绍了国家出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矿山企业中特有的刑事风险,纵横互补,逻辑缜密。该书对这些刑事风险的论述主要从风险提示、风险分析和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三方面
本书立足于反恩与改进而展开对刑事政策的理论探讨,系四位青年法学博士的合力之作。研究领域具有开放性,注重吸收借鉴外刑事政策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刑事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反恩性探讨;研究视野具有前瞻性,既注重研究解决刑事政策当下面临的问题,更关注中国刑事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效果具有实践性,既注重理论的反思和探究,更突出地反映刑事政策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品格。本书对刑事法律科学研究者和刑事法律实践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勇著的《刑事证据审查三步法则》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一线办案经验“发明”了“证据审查三步法则”,并在实务中试点运用,取得成功并逐步推广全国。全书以证据审查三步法则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将证据审查三步法则的具体应用方法融会贯通。内容分为三篇,以图示法展示简洁、明了。靠前篇分解验证,包括三章十节,主要围绕非法证据排除、分解验证的操作方法。第二篇双向对比,包括三章六节,主要涉及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印证证明模式。第三篇综合分析,三章六节,内容涉及证明标准、图示法等。
我国现代刑法学研究,从1979年刑法颁布以来,正好历时三十年,三十而立,不仅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三十年也应当迎来成熟的季节。可以说,我国刑法理论是伴随着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的,是跟着刑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