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主义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课题。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是我在不同阶段对罪刑法定主义思考的成果。篇是对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解读,虽然平铺直叙,不见波澜,但以体系性的叙述展示罪刑法定主义的一般精神。第二篇写于1997年刑法修订过程中,是为罪刑法定主义立法化而摇旗呐喊之作。该篇内容曾以《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为题,发表在1996年《法学研究》第5期,是我个人为满意的一篇论文。这一篇是对罪刑法定的法理阐述,围绕罪刑法定主义,贯通古今、外以及立法与司法等数个向度,’使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上得以展开。第三篇是在实现罪刑法定的立法化以后,对罪刑法定的司法化的关注之作。该篇内容曾以《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为题,发表在《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这一篇是对罪刑法定的现实阐述,结合有关案例和素材对
这不是一本关于刑罚制度合理性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刑罚制度建立后如何分配刑罚的书。 本书的总体安排是:章为概述。第二章进行初步讨论,明确每一个可选择的分配原则的指导标准,论证可选择分配原则之间的内在矛盾。从第三章到第九章对每个可选择分配原则逐个进行分析并了解其优点和缺点。第十章对可选择分配原则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对比。第十一章论述如何构建混合分配原则。第十二章对如何构建混合分配原则进行诠释。
2011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八)》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完善了非监禁刑的执行方式,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增加规定了新出现的犯罪行为,为从严惩处严重犯罪提供了有力武器,是对刑法的一次重大修改。《刑法修正案(八)》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对现行刑事法律作出进一步完善,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的进步。
本书是对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进行全面阐释和深入解析的学术成果。首先,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立以来的研究历程进行了谱系性梳理,就研究热潮中形成的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其次,笔者在承继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涵摄政策主体、政策途径、政策基石、政策实质、政策客体、政策界域和政策底线七人要素的仝新理论模型。后,本文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理论模型置于真实的法治场域中,从刑事一体化的纬度,实现其与实体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效链接,于刑事法治运动流程的界面,实现其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执行及刑事法律解释的全面互动。由此,得以塑成宽严桕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的良性关系和共生机制。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本书各篇作品是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二百多份案例分析论文中精选而来,反映了入选作者聪颖的天资与勤奋的品质。%26n
刑法是 的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我国于1979年制定刑法,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共修改补充刑法7条。这次修改主要是就行贿和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作进一步完善。
【指导案例】 圣德·阿美·强走私毒品案[第1193号] ——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零口供”走私毒品案 张成建等贩卖毒品案[第1194号] ——贩卖毒品案件中上下家的罪责区分及死刑适用 李智豪抢劫案[第1201号] ——抢夺车辆后被对方GPS追踪、拦截而持枪威胁的,能否转化为抢劫罪 赵宏铃等盗窃案[第1202号] ——非法侵入景点检售票系统修改门票数据获取门票收益的行为如何定性 龙某某拒不执行判决案[第1204号] ——如何理解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的“有能力执行” 【立法、司法规范】 *高人民法院 *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专题论坛】 我们应该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 于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和利益,是读者选购法律图书的主要目的。法律文本单行本提供最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单纯的法律文本中的有些概念、术语,读者不易理解;法律释义类图书有助于读者理解法律的本义,但又过于繁杂、冗长。“实用版”法律图书至今已行销多年,因其专业、实用、易懂的优点,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法律的优选工具。
全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主线,分为“总类编”、“罪名编”和“程序编”三大部分,并将“关联法规”和“安全导引”两个特色栏目镶嵌其中: 1.关联法规:围绕两大刑事法典,提供关联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或全文收录,或具体节录,为您适用法律提供全面依据; 2.安全导引:围绕特写罪名,从《高法公报》和《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选》(法律出版社出版,各地高级法院提供)中精选典型案例,编成索引,为您在办案中参考同类生效裁判提供指导。 3.程序说明:对刑事诉讼程序作出简要的适用说明。
我国刑法典自1997年10月1日施行至今,国家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和9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进行补充和修正。围绕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部门颁布了一批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解释性文件。当前,我国刑法规范呈现出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特点,有必要从实用的角度对刑法规范进行解读,以便广大公民能较快地学习和了解刑法。 本书按照刑法典的体系对刑法规范进行阐释。总则五章,从刑法基本原则、犯罪形态、刑罚种类、刑罚制度等方面介绍我国刑法基本制度。分则十章,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
共犯的处罚根据论是一种讨论处罚共犯的实质根据的理论,在欧陆日本刑法上具有共犯论基础理论的地位。本书详细述评了德日刑法上责任共犯说、违法共犯论、纯粹引起说、修正弓l起说以及混合引起说的起源、基本主张、理论基础、解释论结论以及学说缺陷,批判了我国刑法学所坚持的责任共犯说,并在结果无价值论、违法的相对性上寻求刑法坚持修正引起说的理论基础,为重新构建刑法学共犯论的基础理论做出积极探索。同时,本书充分运用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重新思考共犯的成立条件、共犯的因果关系、未遂教唆的可罚性等问题,提出共犯的构造论问题,充分展现出共犯的处罚根据论的解释论机能。为合理划分共犯与不处罚领域的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主要收录刑事审判、纪检监察和惩治违法违纪等方面的法律文件与解读,以及司法工作中的热点与疑难问题研究、新类型疑难案例选评、法律适用问题解答等内容。通过对 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重要地方性法规进行同步动态解读,为广大读者学习理解 法律规范,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文件,提供了一个 、多层面的高速信息平台。
《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属于刑法解释学的范畴。作者在书中,不仅有对罪状解构的宏观考察,更着重结合我国刑法若干罪状的规定引发的争论,从理论上倡导罪状解构的新理念,反思多年来的司法解释并提出完善司法解释的建议。这对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建设,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刘树德博士的《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是对罪状潜心研究的成果,书中不乏作者的学术新观点,如罪状建构的“合宪性’审查,罪状解构的伦理考量,空白罪状构成要件的填补,等等。当然,作为一部探索性的理论著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的段落过长,个别地方内容略有重复,有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外国刑法学原理(大陆法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12讲,具体内容包括刑法与刑法学、刑法理论流派、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论概说、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责任、未遂犯、正犯与共犯、罪数论、刑罚和保安处分等。《外国刑法学原理(大陆法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除了对刑法所规定的具体制度进行探讨之外,还大量剖析和展现了具体制度后面所隐藏的理念和价值观,以求读者能够对德日刑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书摘录了作者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以来发表的40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内容,其目的并不是要回顾或展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成绩,而是希望通过本书向读者表达一种刑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