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也称为风险社会、危险社会,现代刑法也被称为危险刑法;尽管通说关于危险犯的理论千疮百孔,但不应断言危险犯理论是无用的理论;为应对现代社会曰益增多的危险,应当加强危险犯理论的研究。现行危险犯理论把精力集中在危险状态是否是既遂的标志、形成危险状态后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的是否成立犯罪中止这些问题的争论上。危险犯理论应当求真务实地研究如下问题:一是,危险犯与实害犯、行为犯、结果犯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危险犯具体个罪的既遂、未遂、预备、中止的认定以及如何选择适用法定刑幅度的问题;三是,如何准确界定和归类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从而为立法论和解释论提供根据;四是,如何处理危险犯之间及与相关人身犯罪、财产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问题;五是,我国现行刑法是否存在过失危险犯的规定, 以
近年来,笔者应邀赴省和一些地、市检察机关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授自侦业务课,虽然不太系统,但不少同行和省院政治部的同志都认为课程在目前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研究和侦查对策方面,从观点、经验、技巧到可操作性等,都有一些可取的独到之处。授课之余,同行们提出:“你是否应把近来的讲稿再做系统整理,形成体例、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书稿?”凑巧,不久前和省检察官学院的一位领导闲谈中,他邀我编写一部自侦教材。基于此,笔者继《慎——反腐档案》一书落笔之后,从不同角度就职务犯罪的成因和查处此类案件的侦查技能方面,结合新近本人授课所讲的内容,以及对新时期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的思考,编写了《缜——职务犯罪与侦查对策》一书。 本书主要联系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侦查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本人曾从事自侦工作二
邓小俊编*的《民间借贷中金融风险的刑法规制》内容的研究建立在刑法学、金融法学、金融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司法实务相结合,注重以刑事法律与非刑事法律相结合,注重以刑事立法、司法、执法等刑事一体化的视角对民间借贷犯罪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在总结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收集全国及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近年来民间借贷犯罪的典型案件,对这些案例以及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分析、总结;第二,规范分析的方法,收集、整理近年来在国家层面颁布的民间借贷民事、刑事法律法规,在地方层面重点收集民间借贷*为活跃的浙江省制定的非法集资规范性文件,分析现有法律政策的不足与缺陷;第三,比较研究方法,收集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民间借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验法则的域外历史流变出发,梳理经验法则的历史形成过程,揭示经验法则与我国内生文化土壤的高度契合性,抽离出经验法则的事实本质属性和法律诉讼因子,进而将经验法则从一般性概念中相剥离,凝练出司法视域下的经验法则涵义、特性、类别、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聚焦刑事司法实务,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近20年来明确适用经验法则的刑事案件,审视经验法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将增强司法人员对经验法则的刑事司法价值认同感作为破解问题的前提基础和首要条件。第三部分着眼整个事实构建与确认这一司法诉讼过程,从诉讼模式、审判程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模式等方面诠释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原理与诉讼机理,进而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犹如旭日东升、潜龙腾渊、乳虎啸谷,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但由于年幼,未成年人又往往心智不甚成熟,容易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误入犯罪的歧途,甚至有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而身陷囹圄,耽误了青春韶华。正因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注重积极寻求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家庭、学校和社会措施,积极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中国一贯重视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治,并在立法、司法合理规制的同时强调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教育、防范,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极为重视并鼎力支持。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承担并由本人主持的*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oolo)正是国家支持此一重要领域研究的一个明证,而本丛书就是
这本《职务犯罪败鉴录(七大行业49个典型腐败大案深度剖析)》由司绍寒和熊正主编,本书体例:本章导读——对该领域案件进行总体梳理归纳;案情介绍——详尽细致反映案件全貌,突出作案过程和手段;案件特点——总结该类案件作案模式,分析犯罪原因和利益链条;法律分析——着重介绍违规违法手段、定罪量刑根据以及职务犯罪预防建议;本书涵盖:党政领导职务犯罪、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职务犯罪、司法机关公务人员职务犯罪、土地工程房产领域职务犯罪、海关工商税务领域职务犯罪、经济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教科文卫领域职务犯罪。 这本《职务犯罪败鉴录(七大行业49个典型腐败大案深度剖析)》兼具可读性、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深入研究职务犯罪的手段、特点、成因和法律问题
本书从司法应用心理社会实践任务出发设计总体框架,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违法心理基础技能,该部分包括四大任务:违法心理诊断、违法心理治疗、违法心理辅导、违法心理教育;第二部分是违法心理实用技能,该部分包括吸毒违法心理矫治、赌博违法心理矫治、卖淫嫖娼违法心理矫治、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心理矫治、家庭暴力违法心理矫治、网络成瘾心理矫治;第三部分是违法心理危机干预。每项任务都以经典名言开篇,引导学员从心理学的视角观察本任务的核心职业品质,然后以“重点技能”、“案例”、“操作步骤”、“实训设计”等培养学员,使其掌握本任务要求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通过“知识链接”来体现,以“够用”为度。希望本教材能为违法心理矫治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点启示,也能为应用心理职业化教育作出有益的探索,并为应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服务于司法实践,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实 所谓实,就是要求作者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目的,重点研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写体例外上不苛求体系的完整,对一些司法实践中运用较少的或者存在问题不多的罪名,未予论及;对司法操作无关或意义不大的方面,如犯罪客体等问题,不予提及,或者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在于集中篇幅,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重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论证,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2.新 所谓新,就是要求作者反映的问题新,采取的论证方式新,使用的研究成果新,依据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新,以期对原来没有取得共识的传统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对新的出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 3.深 所谓深,就是要求作者对研究的问
为了更好地宣传刑法,便于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民众全面、深入地理解刑法的内容和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对1997年以来历次刑法修正案修正后的刑法从立法相关背景及历次修改情况、立法时争议的主要问题、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关规定等方面进行了逐条、全面的解读,并将2020年12月7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的解释》纳入相关规定,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书将从厘定酌定量刑情节内涵外延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通过对涉及1589名被告人的1266份判决书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选取认定标准、功能实现、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实体与程序问题;通过在理论上探讨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在平衡预防与报应、规范与自由、定性与定量三对矛盾中编织、建构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制度脉络体系;从实体界定、证据参考标准及定量要素三方面阐释常见的9种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规范模型;*后,通过兼顾实体与程序、原则与规则,尝试构建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形成《酌定量刑情节适用指导意见》规范文本,为司法人员在具体量刑环节提供参考。
职务犯罪是利用职务或者亵渎职务的一类犯罪。当前,在我国,职务犯罪有上升的趋势,犯罪的人数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涉案数额越来越大,是腐败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影响很坏,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本书将职务犯罪在实体、程序、理论和司法上适用上遇到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融为一体进行专题性分析、研究和探讨,共分为职务犯罪理论论索、利用职务犯罪难点问题解析、亵渎职务犯罪疑点问题解析、职务犯罪查处程序疑难问题研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职务犯罪的接轨问题探讨等五编,每编中按章节体系分专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有许多创新见解和深层次的研讨,不论在理论发展还是司法适用上都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增强对法律规定的理解水平,提高办案的能力。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盗窃罪》从诉、辩、审、评四个角度全方位解析了盗窃罪的操作实务。供司法工作人员在法律适用、定罪量刑时借鉴比照,对刑法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丛书中的六个栏目内容是:(一)刑法条文及释义:精确解释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术语。(二)刑事司法规范及其理解与适用:主要收录有关刑法修正案、人大决定、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由刑事司法规范起草人详细说明刑法修正案、人大决定、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及其他刑事司法文件的出台背景、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适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刑事判例:结合人民法院审理的真实案例及所作的生效裁判,具体诠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法律和司法解释。其中,“裁判理由”既不是重复裁判文书中的论理部分,也不是进行学术性探讨,而是围绕各级法院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对认定事实、证据、适用法律、司法解释定罪量刑等实体和程序问题所作出的正确裁判,进行再加工,理论联系实际地予以权威、明确、具体、深入的阐述,力求反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多种多样,刑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应当建立有别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特别刑罚制度。未成年人刑罚应当遵循必要性、补充性、适度性、社会化和教育性等原则。对未成年人,应当废除生命刑和无期监禁刑,限制有期监禁刑,扩大非监禁刑;应当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增设刑事判决宣告犹豫制度,扩大缓刑的适用;应当建立特别的未成年人减刑和假释制度、特别追诉时效制度、赦免制度和前科消灭制度。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4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公司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探讨公司犯罪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探求公司犯罪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机制的因应。《公司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力图在观念上突破传统的个人责任刑法,构建公司犯罪的整体责任理念;在方法上创新地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和超规范方法,既以刑法规范为模本,又运用法哲理分析方法、社会实证方法和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公司刑事责任立法沿革与完善,分析公司犯罪刑事责任根据与结构,探讨公司犯罪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机制完善,并专辟篇章对公司犯罪认定的定罪量刑实体问题和控辩审等程序问题进行探讨。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结合《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的起草过程,对《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中规定的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适用以及司法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全面阐述,附录了《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及新旧条文对照表。 孟庆丰、陈国庆、孙茂利主编的《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对于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准确认定、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办案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广大公安司法实务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参考书,也是法学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编委会成员均为《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起草工作的组织者、参加者,使本书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刑法分则案例研习 课程是以法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专业选修课。为了规范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同时也为了使这门课程走向成熟、定型,特编写此教程。 本教程设定教学对象已经修完刑法学及其他主要法学课程,在他们已有的刑法学及其他部门法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目的是:①促进学生了解刑事司法实务,熟悉刑法法条、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以及判例,培养分析、处理案件的能力。②巩固和深化已经学过的刑法学知识。③兼顾司法考试的需要,为学生将来通过司法考试打基础。④学习判例规则,使之能够解决实务问题。本教程也可用作本科生、研究生刑法分则课程的案例辅导用书,以及用于法律职业者判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