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未遂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的一种重要的未完成形态,其理论价值和实务意义突出。本书立足于我国关于犯罪未遂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适当参考借鉴外国立法例和刑法理论,对犯罪未遂形态的基本问题及总则、分则领域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拓展了犯罪未遂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理论和实务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重点法律法规条文和常见合同纠纷,全面编辑相关法律信息,内容涉及合同订立、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终止、违约责任、常见合同及纠纷解决等合同法律问题。 本书旨在对现行相关条文、案例、范本、标准和流程等法律信息予以尽可能全面的汇编和整理,主要针对的读者是希望获得实际法律问题解决之道的当事人,及希望在解释和适用特定法律条款方面得到快速指导的人士。
涉外犯罪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及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条件,研究涉外犯罪因此又具有了其固有的、相对独立的目的,因而又不能简单地将涉外犯罪的研究归入刑法学、犯罪学或其他学科,也不宜简单地将涉外犯罪的研究视为国际犯罪问题研究的附属课题,这事实上决定了涉外犯罪研究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理论特征。从理论上明确涉外犯罪研究这一特殊课题的学术地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涉外犯罪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有助于进一步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对应措施。 涉外犯罪问题既是一项理论的课题,更是一个实践的命题,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打击和制裁涉外犯罪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但研究涉外犯罪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法条的注释与运用,不能将依法办事仅仅建立在法律解释的层面上。对于涉外犯罪的研究来说,
本卷内容有犯罪构成理论基本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问题、单位犯罪、犯罪故意、人身危险性问题、犯罪过失、不作为犯罪、刑法因果关系、危险犯问题、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形态、共同犯罪、犯罪集团、教唆犯、罪数问题、防卫权和定罪问题。作者以《当代刑法理论探索》为题,对于刑法学基础理论的域诸主要课题,以及目前研究较为薄弱而对国家改革开放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区际刑法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这部近300万字的专题著作。本书全面系统总结新中国50年的刑法理论成就,大力拓展新世纪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视野,承上启下,再创中国刑法理论研究的新高,为依法治国培养更多法学高层次人才贡献应有力量,是刑法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本书为当代中国实证犯罪学专著,也是1995年出版的《当代实证犯罪学》一书的续篇。全书共发七编二十九章。作者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先进的研究手段,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分析优势,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研究犯罪规律为主线,对犯罪人构成规律、犯罪动机规律、犯罪行为规律、犯罪类型规律、重新犯罪规律、预防犯罪规律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构成本书的资料基础的天津犯罪调查,是一项跨世纪工程。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每隔3年进行一次,即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年等5次大型调查,持续12年之久。本书统计资料数据都源自这5次大型调查资料的数据库——“天津犯罪调查科研数据库”。天津犯罪调查采用的是普查方式,调查对象是天津市自1990年至2002年12年间监狱当年新入狱的刑事犯罪人。因此,它为《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
以权钱交易为本质的受贿犯罪,一直是严重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于受贿犯罪的打击都毫不手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贿赂犯罪行为人犯罪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日益丰富,犯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式越来越多,规避法律的意识和反侦查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贿赂犯罪行为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改变犯罪形式和增加行为的隐蔽性、伪装性来改变“传统”的、与刑法规定直接“对号入座”的行为方式,因此,规避法律制裁的种种变相贿赂行为愈来愈多,表现为不断以新的形式、合法的外衣作为“伪装色”、“保护色”、“迷惑色”来遮掩贿赂犯罪行为的不法性和“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试图营造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刑法真空以逃避刑罚惩罚。
本教程在体系内容上遵循侦查理论与实践基本脉络结构展开,可作为初学者学习侦查学的入门指南,了解侦查基础理论,熟悉侦查基本步骤,学习现场勘查的任务与方法,领略侦查策略与措施的风采,掌握各类案件的侦查方法。 本课程也可作为侦查实战人员提高理论素养的读物,集中展现了完整的侦查理论与侦查方法、对策,为深入理论学习与实践需要奠定基础。
犯罪未遂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的一种重要的未完成形态,其理论价值和实务意义突出。本书立足于我国关于犯罪未遂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适当参考借鉴外国立法例和刑法理论,对犯罪未遂形态的基本问题及总则、分则领域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拓展了犯罪未遂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理论和实务参考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现正呈现多样化和多变化的发展态势、信用证和信用卡犯罪的日益猖獗和花样出新就是在一背景下出现的突出现象。本书分别对信用证和信用卡这种涉及信用问题的犯罪的成因、犯罪构成、司法认定以及惩治和防范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研究,希望对全面认识和有效防范这两种犯罪及完善相关的立法提供有益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撕碎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梦想,毁灭了多少家庭的美好未来,又牵动着多少社会的神经。在《青春之痛:未成年人犯罪警示录》这部警示录中,有服刑者的沉痛忏悔,有其父母、老师和亲属等的深刻反思,有管教民警总结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真知灼见,有专家、学者的独到点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走守法光明大道,远离违法歧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书是关于犯罪既遂理论的系统化创新之作,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总论篇在对不同犯罪既遂理论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以立法目的上的法益保护为视角,以犯罪的可罚根据为逻辑起点,重新办定犯罪既遂的概念;对犯罪既遂的类型、犯罪构成的定量因素与犯罪既遂的关系、加重犯的犯罪既遂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分论篇立足于总论的基本立场,对各种故意犯罪的既遂不同程度地予以了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且不乏理论支撑的见解。本书充满了严谨的理论思辩,又紧密联系司法实践,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本书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跨境犯罪的概念、特征、分类、成因、发展趋势以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进而又对内地与港澳台在司法合作实践中出现的案件管辖权争议及解决、协议管辖主张的提出,区际司法协助中的协查案件、证据移交、涉案财产的处理、逃犯的缉捕和移交等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职务犯罪侦查指引》从职务犯罪侦查的特点和基本对策入手,全面讲解了职务犯罪侦查策略的特征、侦查策略的设计、实施程序及常用的调查访问、搜查等具体取证措施。详细分析了职务犯罪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特征和反讯问的常见手法,总结归纳了侦查讯问的组织实施方法和程序,并结合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实务,详细讲解了4种讯问方法和8种讯问策略。基于证据和取证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作者对职务犯罪侦查证据的特点、证据的收集规则及审查、判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重点讲解了文书检验和司法会计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为突出职务犯罪侦查实务性的特点,作者用大量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职务犯罪侦查中常见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刑讯逼供等案件的立案条件、侦查程序和侦查方法,探讨了在线索的发现与获取
在详尽分析了600多个暴力罪犯的案例之后,斯通大致上沿着古代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定下的结构,把邪恶行为分出了22个等级。斯通告诉我们加强对邪恶的理解将会如何有助于我们改进司法体系。他预言,终将有一天,人们可以判断出哪些罪犯是可以被拯救而回归社会的;哪些小孩已经表现出暴力犯罪倾向,却能在危险爆发前及时得到纠正。
本书系统介绍的这些惊悚、恐怖的犯罪现场,目的不是为了让读者猎奇,而更重要的是传授给读者像刑侦人员那样思维缜密的推理方法。面对扑朔迷离的犯罪现场,你是否也会想到从尸体特征上着手寻找蛛丝马迹?是否会根据现场环境推断罪犯的作案时间?是否能识破罪犯的谎言,寻找出真正的犯罪细节?如果你不能肯定回答,其实也情有可原,因为这涉及法医毒理学、咬痕与血型分析,心理学、隐形指纹分析、毛发纤维鉴定、子弹入体模拟等知识。如果你对这些惊悚诡异的犯罪现场或者是剥茧抽丝的案件推理感兴趣,那么不妨从诸葛文专著的《CSI犯罪现场调查》入手。相信读完本书,你会从中得到满意的答案。
《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打开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