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围绕诈骗犯罪主观目的的司法认定、诈骗犯罪的犯罪形态等诈骗犯罪的共性问题以及诈骗犯罪的司法解释适用、金融诈骗犯罪与合同诈骗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等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的结合互动,完善刑事法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由刑法学专家赵秉志院长担任主编,全书已基本完稿,30万字左右,统稿后即可交稿。
《外层空间法专论》阐述了近年来人类空间活动新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空间立法和各国国内空间立法的新动向,分析了联合国框架下的营救制度、登记制度、月球制度和责任制度及其新发展,对空间环境保护制度、空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空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制度、外空非军事化及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制度、空间国际合作制度等新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外国有关空间活动管理及国内立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空间活动实践,对中国空间活动管理机制及空间立法的原则、目的及模式进行了探索。
《中国古代盗罪研究》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系统了解盗罪发展演变和阅读理解古代盗罪立法所必需的总结说明;二是为全面掌握古代包括“准盗论”、“以盗论”和“同强盗法”等在内的广义盗罪之分析阐释;三是作为《中国古代盗罪研究》核心的为深化研究古代狭义盗罪即“强盗”和“窃盗”以及具有交叉转化关系的“共盗”制度等犯罪构成的法理论证。《中国古代盗罪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互联网的产生为虚拟财产的形成提供了依托的平台,网络游戏的出现则为虚拟财产的形成提供了生成契机。关于虚拟财产的定义,有泛义,广义和狭义之说,尽管各种学说包念的内容有多有少,但达成统一的一点为:虚拟财产其实就是存在于网络中一系列的数列号,其具有虚拟性,依附性,现实性,交易性和持续性五大技术特点。虽然仅就目前来说,关于虚拟财产是否属于财产,尚存在争议,但虚拟财产的创造者毕竟对其的产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所以说是具有价值性的。既然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财产的性质就要对其予以法律保护,游戏运营商如果侵犯了玩家的利益就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意义上的虚拟财产包括:网络中的虚拟财产,电子货币,域名及平常我们聊天用的号,可以说虚拟财产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作
本书是系统研究农业领域刑事责任问题的学术专著,以该问题为主的研究成果曾获 软科学 研究成果三等奖。本书在内容上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农业领域刑事责任追究中的争议问题,对基因犯罪、土地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等犯罪中疑难问题的理解、适用与完善,对《种子法》等行政法律与刑法中相关犯罪的协调,对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等相关犯罪行为的增设或修改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本书不仅有助于深化农业领域刑事责任追究的理论基础,对于处理相关犯罪中争议问题的司法实践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