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各分编亮点: 物权编,在物权法基础上,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结合现实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律制度。包括加强对建筑物业主权利的保护,专章规定居住权,完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的规则等。 合同编,为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解决合同法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合同制度。包括完善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规则,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弱势合同当事人一方的保护,补充完善了债的一般规则,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各分编亮点: 物权编,在物权法基础上,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结合现实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律制度。包括加强对建筑物业主权利的保护,专章规定居住权,完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的规则等。 合同编,为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解决合同法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合同制度。包括完善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规则,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弱势合同当事人一方的保护,补充完善了债的一般规则,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共7编1260条,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民法典被誉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此次通过的是新中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民法典各分编内容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遵循和贯彻民法典编纂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
民法典被称为 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法典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推动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民心里。
民法典共7编84章,1200多条,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将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缔结的婚姻从无效变为可撤销;规定了家事代理权;将劳务报酬、投资收益列为共同财产;规定离婚冷静期;明确夫妻共同债务;增加了离婚财产处理中对无过错方的照顾原则,离婚补偿制度及无过错方损害赔偿原则。
扩大遗赠扶养协议范围,增加新遗嘱形式,保障 老有所依 ,满足养老形式多样化需求。增加规定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更好维护继承人、债权人利益。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以 法典 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 十四五 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2020年7月,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并作出具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要求,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学习民法典法律知识,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特编写了本书。本书从民法典1260个法律条文中,精选与百姓生活、工作联系*为紧密的200个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轻松
守护头顶上的安全,禁止从建筑中抛掷物品;对自愿参与危险性活动确立 自甘风险 规则;完善了生产者、销售者召回缺陷产品的责任规定,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加强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独立成编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有助于强化对人格尊严的全面保护。本编加强了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完善了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
1.主要内容: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包括《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违反 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集体合同规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 2.主要特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和服务热点,从人社服务对象需求和日常使用习惯出发,精选相关领域内实用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汇编成册,实用性强,针对性强。 3.选题价值:提高老百姓对人社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增强运用能力,并为系统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创新普法形式提供抓手
《总则编》提纲挈领,是民事主体权利保障的集大成者。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从10岁调整为8岁,明确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更大程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是*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明确规定了居住权;破解了业主维权与维修难题,强化小区业主权利保障;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自动续期;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规定,增加土地经营权的规定。
从内容上看,民法典各编内容几乎都是为百姓“量身定制”的。物权编增加规定居住权;合同编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人格权独立成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外化于法律规范,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侵权责任编增加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从立法过程看,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每次审议修改都聚焦立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的重大关切。比如,对高空抛物坠物“零容忍”,完善责任认定规则;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性骚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等。新增的这些条款和制度设计,既保持了民事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又保持了制度的前瞻性和开放性,更好保护了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
由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碰到的个问题就是,知识关权法学的边界何在?感到许多著述中讨论的知识产权并非法学问题,而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忠实于自己的学科,也是出于避免进入没有把握的领域的考虑,我们在选词和解释时都做了尝试,尽量采取法律的思考方式。当然,知识产权法学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科学而存在,为了理解上的完整性,我们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词汇。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在法学范围内,和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相比,知识产权法学的外延也尚待澄清。虽然,当年接触知识产权法的起点常常是民法,可是,在进行研究进几乎都自不由主地被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甚至宪法方面的问题所牵引。这表明知识产权法是多么深刻地镶嵌在法律体系
本次修改主要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大 放管服 改革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专利代理人的称谓改为 专利代理师 、放宽专利代理行业准入等。修改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如下: 一是简政放权,支持创新创业,减轻群众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包括取消代理机构设立审批的省级初审;放宽代理机构组织形式要求;简化考试报名条件,取消申请代理师资格应当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取消不必要的证明材料。 二是放管结合,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包括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对代理机构和代理师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并向社会公布检查、处理结果;支持创新,鼓励代理机构和代理师为小微企业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代理援助服务;健全执业规范,要求代理机构建立健全利益冲突审查制度;完善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次修正 根据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热点1 自学直考:荆门暂时无缘 热点2 自主约考:荆门2015年6月已实现 热点3 驾驶证换领:实现异地申领、审验 热点4 直接考试:7种驾照注销情形可直考 热点5 分类体检:每年一检调整为70岁 热点6 境外证换国内证:需考试
本书是我国部、也是世界范围内率先深入研究互联网上限的学术专著信息时代,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大潮中,互联网上的在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互联网上的扩张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影响了包括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图书馆在内的许多事业或产业的发展。如果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有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书运用法的基本理论,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从不同角度对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非常有价值的思考与分析。
本书肇始于梁老师在《中外法学》今年期发表的“当前关于民法典起草的三条思路”一文,其中分析了作者的民法典设计方案,读了以后,有感要发,于是写了一个长篇的评论,力图揭示作者刚刚发现的起草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的根本分歧: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作者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引发民法典论战的很好的端口,而这种论战在编纂民法典的国家多有发生,中国尚缺这一节目,也许这会对未来中国民法典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作者想模仿蒂堡的路子,直接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出作者的评论文章:“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以等待中国的萨维尼写出其反击文章。在法律出版界,作者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最熟,尤其与李传敢社长和丁小宣主任有患难之交,这一需要诸多解释的项目只能找他们支持,他们很快就给了作者这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