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民商法论丛》的最新一卷,延续以往风格,共收录了15篇文章,分布于 专题研究 与 译文 两大模块。 专题研究 部分收录13篇文章,内容分别针对遗嘱监护指定、店员代理、表见受领、代偿协议、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违约损害赔偿计算、股东会书面决议、责任保险人和解、政权中介机构虚假陈述、家务劳动补偿以及涉及数字社会的三篇文章,各篇文章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均较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数智时代,数字社会中的法律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个人隐私已经成为数字社会关键信息来源的背景下,在信用评分已经严重依赖算法系统的现实下,在数据已经直接关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下,如何让传统法治理论适应数智时代需要,应对新课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期收录的王炳智文、陈浩林文、刘琳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场景 多、使用频率 广的产品之-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面临技术侵权的风险。本书主要研究在 科技竞争加速和创新科技立法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侵权致因和危害,回应社会需求,探索构建有效的立法治理方案,提高 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 人脸识别侵权治理贡献立法智慧和制度借鉴。同时,本书从技术本身的逻辑出发,从技术角度进行侵权防范研究,探讨构建人脸识别技术侵权防范的技术标准体系问题,以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制度防范+技术控制的一元制系统整合方案,达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各主体权利保护的平衡,实现科技 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对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积极作用。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民法典》专门一编的婚姻家庭编,“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规范现实生活中夫妻、父母子女、祖孙、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具体行为。学习本书能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明确夫妻之间、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来的婚姻家庭关系中,正确行使权利,勇于承担义务,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习惯运用法律规则,分析和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避免因家庭矛盾处理不当而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忠于婚姻,促进婚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总之,通过对婚姻家庭法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规则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
向农民朋友宣传民法典,普及这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保护私权利的重要法律,不但有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法意识和权利观念,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助于推进“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特别策划《农民活学活用民法典》丛书,结合民法典的条文规定,选取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或者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经营联系密切的法律问题进行解读。 《农民活学活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编》为其中一册。本书根据法律问题分为“婚姻家庭”“子女关系”“收养”“继承”四篇,共设计74个案例情景,每个案例情景设置“情景模拟”“法官解读”“法条链接”“特别提醒”五个板块。行文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认识了解、学好用好民法典。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切身利益的,是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法,涉及面广,伦理性强,灵活性大。实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难以面面俱到。本教材在内容上作如下安排: 一是框架结构。选择“民事案由”这个窗口去透视婚姻家庭继承法学,选取了八个婚姻家庭纠纷案由,对婚姻家庭法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作了重点回应。具体包含婚约财产纠纷、离婚纠纷、离婚后财产纠纷、同居关系纠纷、抚养纠纷、赡养纠纷、收养纠纷、监护纠纷等。 二是编写视角。采取的是“描述式”,紧贴法律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将我国现行婚姻家庭继承法律规则以精细的颗粒度呈现出来,用司法实践还原法治的“人间烟火气息”,不涉及艰深的原理、比较法、立法评议的内容。 三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虽不是教材的首要追求,但在写作
笔者以“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共计出现相关结果近750万个。可见,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已成为我国专利领域的热门话题。又以“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为主题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出现相关文献450余篇。质言之,该选题亦是我国学者多年来关注的研究问题,且有着比较充分的理论研究。然而,笔者另辟新路,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标准研究,在专利组的案例库中,通过对2150个案例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发现有2024个案件适用法定赔偿判决,适用率高达94.15%。即在司法实践中,法定赔偿已然成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独舞”,而其他计算方式形如具文。笔者对以此组成的数据库中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进行精准地分析,发现和探索出一些新的问题:考量因素不统一、计算标准缺
我国《民法典》缺乏专门的公共地役权规定,公益用地的制度保障供给不足,这导致相关主体在解决该类纠纷时缺乏请求权基础,社会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在私法与公法的接轨而又相对分立的趋势中,公共地役权的公私混合属性使得其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遭遇制度构建与体系融入的难题。为此,本书在澄清公共地役权与一般地役权的制度比较关系、调和理论上对公共地役权定性 公权 或 私权 的对立争执、构建公共地役权实体法与程序法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兼顾法理与实证的探索论证,可为役权整体理论、地役权制度实践发展、公私法交融的中介制度等基础性研究提供参考。
人体损伤鉴定作为法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司法活动中人体的损伤情况、后遗功能障碍、人体生理功能状态等专门性问题。本书根据人体解剖部位的不同,介绍颅脑损伤、面部器官损伤、胸腹部损伤、脊柱四肢损伤的伤情程度、伤残等级鉴定等技术问题;针对当前医疗侵权损害处置问题,介绍医疗侵权损害鉴定涉及的程序、技术规范、赔偿依据等技术与法律问题;并结合政法类院校教学特点、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重点讲述鉴定意见审查运用的方式、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实务工作奠定法医学鉴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