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水资源保护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在分析水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稀缺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提出集体行动、再分配的水利体制可能是导致或加剧水资源问题恶化的原因,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程导向的水利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产权制度、市场、信息、组织、规则和政府等几个方面完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
从1822年诞生于英国的《马丁法》开始,防止虐待动物立法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近200年历史。至今,中国尚未制定一部防止虐待动物的基本法,防止虐待动物立法在理念和制度上饱受争议,立法进程的开启步履维艰。但现实案例已经凸显了防止虐待动物立法研究的重要价值,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防止虐待动物立法研究》旨在对防止虐待动物立法进行次系统的理论梳理和论证,研究其立法价值、立法模式和具体制度设计,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止虐待动物立法提供理论证成。
本书从基础理论、市场主体、客体、交易规则、交易成本和效率、交易制度和交易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对环境产权交易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揭示了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同时,在借鉴外环境产权交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环境产权交易的制度体系,提出了“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资金结算、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理论、政策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法。
本书以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样本,运用量化分析技术、指标设计技术等,建立了一套与现行城市各个部门法治工作统计指标体系相接轨的城市法治环境量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本书在对全面阐述环保产业PPP相关理论、精准适用中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对PPP项目成功落地具有指导意义。PPP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PPP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借鉴国际PPP经验与教训具有重大意义。
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既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好,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的生态家园而努力。
《近期新劳动法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解析(第2辑)》结合义联在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争议等领域接受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代理,精心总结近期新劳动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帮助用人单位及时调整管理政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近期新劳动法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解析(第2辑)》由黄乐平主编。
本书以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样本,运用量化分析技术、指标设计技术等,建立了一套与现行城市各个部门法治工作统计指标体系相接轨的城市法治环境量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当今环境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性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也要引进市场机制,而排污权交易可以说是最具市场机制色彩的新型环境保护制度。另一方面,这项制度建立和实施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它本身就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法学和环境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产物,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区间经济和生态差异巨大的国度,排污权交易肯定比已经实施这一制度的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美国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源地,我国正在引入这一制度进行积极的试点。但总体看来,我国当前的环境法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王小龙博士的学术专著《排污权交易研究》以环境法学的视角在全面总结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环境资源法教程(第2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吸收了近十几年来我国环境资源法治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涉及我国环境资源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资源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环境权理论、监督管理体制、基本法律制度、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建设法、环境资源行政责任、环境资源民事责任、环境资源刑事责任和国际环境资源法等,在全面介绍环境资源法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环境法治意识和环境法学基本理念的介绍,注重运用环境法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环境资源法教程(第2版)》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本岀的体系结构是在浙江大学法学院多年教学、科研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吸收了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十二章,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相关概念、环境资源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环境法律责任,设专章分别介绍了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环境和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及国际环境资源法的内容。与其他环境资源法教材相比的特点是在每节正文之后,增加了“资料与应用”的辅文,重点介绍和阐明基本理论的应用、学说、难点解释、案例分析及理论有争议的问题等。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相关政府相机关工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