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涉及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环境法对于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整、控制和引导的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来源如何?社会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集体行动的内在法律逻辑如 何?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代内、代际公平?回答诸如此 类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深入到环境法的法理与法哲学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和透视。《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原理》由柯坚所著,本书以生 态实践理性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话语表达,分析和揭示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及其对于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的外 在机制和内在规律。在总体论述部分,本书首先
《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在梳理中国环境法理念历史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型时期中国环境法治的基本理念及其对环境立法的影响,并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权利视角出发,探讨了环境权的产生、发展及其权利属性.另外,《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从功能、政策和体系等几方面分析了决定我国环境法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环境立法,对环境立法中确立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理论研究、规范分析和实例点评.围绕环境执法的理论与法律适用以及环境纠纷的解决机制,《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环境法治实践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完善环境法治的制度和机制.
本书以环境侵权法中的难点问题为研究,论述对象,从严谨的逻辑分析出发,厘清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明晰的、可操作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观点和建议。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环境权与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环保行政机关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职能、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体系构建等。
本书为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打造的新品牌《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研究成果选编》,目的是通过对中心政策法律研究方面成果的梳理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搭建法治研究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支撑国土资源法治建设。本书此次主要收录中心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形成《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研究成果选编(2013-2014)》,内容涉及基础法治理论、法律评价、土地抵押登记分析、土地使用权权属管理、不动产登记员制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理论分析、土地市场运行的理论与动态监测技术、矿产勘查投资、资源收益分配、法律素质评价等多方面。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少见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靠前的灾害,不仅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甚
本书以《北部湾开发区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广西地方环境立法的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应重视从下而上的立法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建构,法律不仅是权力机构承认的规则的认可,也是从公众生活世界中自然生成的结果,良好的立法质量就来源于这种上下沟通、互动的立法模式和体制机制。
本书以环境侵权法中的难点问题为研究,论述对象,从严谨的逻辑分析出发,厘清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明晰的、可操作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观点和建议。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环境权与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环保行政机关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职能、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体系构建等。
本书从法律、健康的角度,从民事、行政、刑事三个方面介绍与固体废物污染相关的法律和健康知识。通过案例引用,加强读者对固体废物污染的认识,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生态环境维权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命健康、依法维权的目的。
环境法学是法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不仅涉及其他各个部门法,也涉及环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还涉及有关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课程。本书把理论性(新理论)、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环境)法律法规融为一体,全面阐述了环境法学的诸多内容,体系新、内容丰富,它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应该说,这一重要成果是适应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各国普遍关注、力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需要。它可以直接服务于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服务于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于我国的环境外交及国际环境合作等。 因此,它既是一部好的教
本书根据可持续发展方略,着眼于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制这条主线,运用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翔实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环境法律的基本理论;第三章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第四章为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范;第五章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规范;第六章为生态保护的主要法律规范;第七章为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规范;第八章为国际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第九章为环境保护法律实施。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及教师阅读,还可供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作者通过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清洁空气法律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全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特别是奥运空气保障措施的成功做法,认为应通过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构建我国清洁空气法律制度体系,完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向清洁空气法的历史转型。
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首次将探矿权和采矿权明确规定为用益物权。为了配合《物权法》的实施,人民法院于2008年发布实施了新的《民事案由规定》,将矿业权纠纷列为用益物权纠纷。可以预见,在《物权法》实施以后,当事人之间因矿业权的流转、合作、租赁、抵押、承包等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案件将不断增加。 本书主要对我国现行矿业权出让、流转、越界开采纠纷解决制度、外商投资中国矿业的法律制度以及涉及矿业权纠纷的司法审判过程中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书的出版必将促进司法审判对矿业纠纷的处理,也必将对广大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在从事矿产资源法律实务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在1996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简单地讲就是在发展当代经济的同时,不破坏子孙后代不断发展的环境条件。由于过去的粗放型的开发,使我国的环境资源受到了严破坏,水资源遭到污染并直接威胁着部分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一些野生动物被滥捕、滥杀几近灭绝……这一切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此种形势下,《环保法》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环保行为迫切需要规范,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必须依法受到制裁。 但遗憾的是,由于“执法不严”的情况大量存在,许多违反《环保法》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致使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1998年的洪灾,就是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这使我们尝到了苦果。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群众依法进行环保的意识,自觉规范环保行为,并运用法法律武器与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作斗
《林权法律问题研究》从“价值”到“规范”的进路,运用价值法哲学理论、法社会学理论及物权法理论探讨了林权法律价值、林权法律原则、林权法律等林权理论问题,沿着从“主体”到“客体”的途径,运用分析法哲学理论、法社会学理论及民法理论分析了林权的主体法律规则、林权的客体法律规则、林权流转法律规则、林权登记法律规则等林权法律规则和林权法律政策;从“理论”到“实践”路径,运用法社会学理论、法人类学理论及林权理论检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贵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