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领域都不是什么私人园地,研究者能够形成并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实际上乃是公意。研究者表达通过研究而形成的意思,实际上只是把略显凌乱和模糊低沉的社会公意声音加以整理和放大并传输出去而已。但为了确保这种表达的真理性,表达者必须确信自己所传达的确实是公意的声音。法学是人的生存样式,从事法学就是以追寻法学真理的样式去生活,而人的生存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其真理必然受各种各样因素的遮蔽。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是要去揭示,则法学的真理则是要去说明。说明之为说明,必含有说服的意味。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的真理,然而当一个法学理论认识摆在人们面前时,对其真理性的考量就不会是简单的,争论在所难免。所以,在法学园地中进行劳作,就特别需要追求真理、献身于真理的精神。真理乃是某种神圣的东西,所以人
本书从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实践出发,综合运用法学与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不同部门法(如国内环境资源法与国外环境资源法、国内民商法与国内经济法、国内实体法与国内程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经济学和法律规律为依据,对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出我国环境资源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 作者力图建立本专著“一、二、三理论”框架,即:“一个主题内容(当前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的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和三个语境下(法学语境与经济学语境、法理学与部门法语境、国内法学语境与国际法学语境)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体系。”
本书针对供用电实际过程中电力企业可能涉及到的拖欠电费、盗窃电能、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电力设施被破坏、遭受行政处罚等法律问题,一一分析其原因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给出电力企业的防范对策和应对方略,从而起到避免或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的目的,为了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还摘编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附于每部分之后。 本书适用于电力行业法律工作者、电力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以及广大职工。
本书将重点选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农村环境污染损害救济、农村水污染、农村大气污染、农村固体废物污染、农村土壤污染及化肥农药污染、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等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力求用简明的语言作出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解释与说明,希望能帮助广大农民朋友了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认识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观念,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的持续发展,保障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权益,提供有益的支持与参考。
本书以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法为中心,通过条文注释的形式全面且详细地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并附录环保领域的重要的法律文件等。是了解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大众实用法规工具书。
在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一些保护湿地的内容,一些省、自治区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保护湿地的地方法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国家用于规范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行为的专门法律或法规,湿地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虽然已有一些散见于有关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用来规范湿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行为,但这些相关立法不是以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为主要目的的,缺乏对湿地的系统全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法律规定。这种立法现状与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迫切需要极不适应。 《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一书,是作者对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研究,针对中国立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湿地立法的必要性
该书的特点:一是力图将狭义的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法、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合并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环境法来研究;二是力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学说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力显该书的理论、自然资源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力显该书的理论性,三是采用了对比、价值分析、历史考察等方法,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现象来阐述或论证环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本书内容围绕与低碳相结合的各具体环境领域或法律制度而展开,主要涉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法律机制探索、中国碳税征收的法律制度探索、中国森林碳汇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国低碳建筑认定的法律标准、中国水电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实施、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的低碳化及其立法,旨在探索中国迈向低碳未来的环境法律治理之路。
本书向公众,特别是进出境旅客、进出口公司、新闻媒体、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相关人员,系统地介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常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其规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规定、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规定、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执法常识以及欧美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的基本情况等,以达到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普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进一步做好野生运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的目的。
本书以风险防范原则存在的基础——环境风险为背景,以风险防范原则的国际、国内立法为依托,既从法理的高度分析该原则涉及的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和内含的法律价值如代际公平、对未来秩序和安全的保护,也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风险防范原则的具体运用中涉及的平衡、证据问题,还从环境与贸易的跨领域层面剖析风险防范原则与国际贸易的交互影响。本书适合于从事环境法教学、研究以及环境法律事务的人员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題。而本书旨在通过对有关环境侵权救济的学说、判例和立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民展规律,以期为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全文共五部分,约24万字,其主要内容是: “前言”,阐述了选題的意义、研究范围、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章“概述”,澄清并界定了“环境侵权”的名称和概念,分析了其特征、发生机制、法律对策以及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环境侵权救济的法理学分析”,从民法社会化、私法公法化、权利社会化、责任社会化等角度探讨了环境侵权救济的法理学基础。 第三章“部分西部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理论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环境法目的论》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通过绪论、环境立法目的演变的历史考察、运用传统法方法保护环境的不合理性、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环境立法的目标、从环境立法目标的转变看全球环境法的趋同化以及结论等七个部分,对环境立法目的的形成及其价值理念的基础等问题展开了客观、详细的分析讨论和系统、全面的论述。 本书认为,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依靠制定环境法而欲实现的一种基本价值,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价值需求是实现衡平世代间的人类利益、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人类与自然物所固有的权利及其利益。它是人类社会以法的形式确定人类与环境及其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出发点。 各国在国内环境立法中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为理念,按照国家利益符合全球利益的原则,
本书收集了邓小平、*有关法制建设的讲话和论述;精选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并做了规范、准确的解释;选择现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主要的经济法规一一做了简明的介绍;对现行全部水法律、法规和部规章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做了简明介绍;并将一些水法规的解释收集编入。本书对读者学习掌握邓小平法制思想、法律基础知识及正确理解并有效实施水法律、法规、规章会有所裨益。
本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首先以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现状为切入点,较详细地介绍了当前西北民族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探讨了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证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其次将重点放在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新设计中,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在当地环境资源立法时,切 "民族性";根据经济学的产权制度理论,采用实证主义法学研究方法,主张实现物权法与环境资源法的互动,确立环境承载力物权制度的观点;在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中确立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在注重发挥物的"物尽其用"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物的生态价值,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减少或降低物权人因限制物权行使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另外,针对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匮乏且浪费严重的情形,主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