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解读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条文主旨及工作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归纳提炼出“词条”,形成便于检索的法律知识框架,并以专家意见的形式解读,简明扼要地阐述法理、权利义务、操作要点、业务流程、法律责任、救济措施,指出执法、司法、管理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依据指引列示词条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依据,包括具体条款、文件名称、发文单位、发布时间等,一些平日难以查找的规范性文件尽可能地列在其中,为读者快速查找相关资料提供线索。《劳动人事法律精要词条与依据指引》由范战江主编,《劳动人事法律精要词条与依据指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更有效地帮助用人单位、劳动者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以及法律专业人员学习、熟悉、应用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法律。
《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2014版)》基于标准,源于实践,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实践中大量具体翔实的案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如何理解、掌握、运用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作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阐述,可以作为学习贯彻新标准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指导各地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应用新标准的参考用书。
2010年对于中国的劳动法律建设和实践是不寻常的一年,新中国的部《工会法》走过了60年,部《劳动法》走过了15年,而这一年,中国的劳动争议事件频出,从深圳的富士康工人自杀事件到广州本田工人罢工浪潮,劳资矛盾愈加激烈,对中国现有劳动法律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国际劳工组织,以及中国有关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于2010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就相关中国劳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探讨。《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动法15年》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以批判的眼光回顾总结法律制定中的历史经验,以劳动社会事件为视角评估法律的实施效果,并期待在劳工问题方面产生更多的良法,最终惠及为中国的强大作出不朽贡献
本系列图书完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与读者处理纠纷、维护权益的思路和想法吻合。着眼于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法律纠纷,主要包括工伤、医疗、交通、拆迁、劳动、社保、离婚、国家赔偿等领域。围绕着“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一步到位、直截了当地解决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本系列图书有以下特点:性:由该领域的专家精心编纂。图书质量有保证。实用性:内容都是围绕着读者的困惑和问题展开。真实性:选编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法院判决的案例。资料性:汇编整理了该领域的统计数据和法律法规。工具性:是工作和生活的常备手册,可随需随查。
《社会保障的法学观》摒弃了现有大部分教科书从我国现存的几大保险具体制度入手的介绍方式,从而建立一个法学体系所要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入手,将社会保障法定位于既不同于私法也不同于公法的社会法,并以社会利益保护作为《社会保障的法学观》的基本线索,从十几个方面,探索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范畴。其中相当一部分领域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学者基本未涉足的,如社会保障法的本位观、利益观、社团观、契约观、协调观;在一些社会保障法学者已有研究的领域,作者也有自己不同的视角与观点,如权利观、国家观、融资观、信托观、执法观、责任观。
《劳动仲裁、诉讼法律全书(实用版)》以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各类法律文件为主线,突出“实用”的特色,穿插重点法律导读、重点条文解读、重要文件解读、实用文书、实用图表、地方审判政策等内容,以期为本领域相关读者提供最为全面、实用的法律信息。
通过考察国外的反就业歧视制度,我们发现反歧视有法宝,即立法作为前提和依据,专门机构作为一把利剑,司法救济作为保障途径。作为反就业歧视前提和依据的反就业歧视法,本身就自成一个小的法律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立法:一是反歧视基本法;二是专门针对就业以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歧视现象的特别法律;三是在普通法律中涉及就业歧视问题的条款,如民法中规定反歧视诉讼中的民事赔偿责任。要推进反就业歧视,除了要制定专门的反歧视单行法律外,还迫切需要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就业歧视基本法,针对我国当前突出的就业歧视问题作出规定,明确就业歧视的概念,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同时规定救济措施和救济机制,以真正保障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后能够获得有效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