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3星以上
  • 20-30元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4折4折-5折5折-6折6折以上
筛选:
    •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
    •   ( 309 条评论 )
    • 何家弘 主编 /2014-01-0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的导论由何家弘执笔;篇由刘晓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执笔;第二篇由黄星(云南警官学院教授)执笔;第三篇由李学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执笔;第四篇由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执笔。何家弘和张晶负责本书体例的确定和初稿的审读修改。在本课题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之后,何家弘和张晶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全部书稿进行了修改润色。

    • ¥29.2 ¥40 折扣:7.3折
    • 现代社会与审判——民事诉讼的地位和作用
    •   ( 558 条评论 )
    • (日)田中成明 /2016-09-18/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现代型政策形成诉讼、ADR的扩张和灵活运用都是日本社会 法化 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特征的民事诉讼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也决定着社会 法化 的走向。 《现代社会与审判 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普遍型法、管理型法和自治型法三类模型,从法哲学层面思考了现代社会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仍应当坚持民事诉讼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核心地位,为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法化需求,民事诉讼可以转化为 讨论与交涉论坛 不坚持民事诉讼的核心地位,将会导致反法化和非法化的短路结合,后导致法治的虚无。 对于尚未完全确立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核心,以纠纷解决为导向并过于强调ADR效果的我国民事审判制度而言,该书无疑具有明确改革方向、以使之更好地满足民众司法需求的启示意义。

    • ¥26.8 ¥39 折扣:6.9折
    • 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
    •   ( 94 条评论 )
    • 王圣扬 著 /2012-09-0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对学界已有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应然内涵,剖析了证明责任要素分割的危害性和不切实际,主张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均应当对其产生的法律文书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与法律文化传统、司法状况、执法环境、法官素质等都有联系,与诉讼目的、诉讼模式、诉讼价值等更有着密切的关联。《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还剖析了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主张应辩证看待西方国家的证明标准,我国应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诉讼证明标准。

    • ¥25.6 ¥35 折扣:7.3折
    • 诉讼证明标准研究
    •   ( 70 条评论 )
    • 李玉华 等著 /2010-05-0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诉讼证明标准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在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诉讼证明标准的讨论呈现出争鸣之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乃至流派。这充分反映了在社会和法律的转型期人们理念的改变。理论上的争论也影响到了司法实践,在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上,司法人员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因此,对诉讼证明标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本人非常关注中外证明标准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也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参与证明标准的讨论。李玉华是我指导毕业的博士,她自硕士论文《论诉讼证明标准》(2001年通过答辩)的写作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诉讼证明标准,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并写成了博士论文《刑事证明标准研究》(2005年通过答辩),在此基础之上又主持完成

    • ¥21.6 ¥48 折扣:4.5折
    • 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
    •   ( 76 条评论 )
    • 李艳君 著 /2009-07-01/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以《冕宁县清代档案》为例;结合宝坻县档案,巴县档案,黄岩诉讼档案及清代的法律制度等,系统研究介绍了清代的民事诉讼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及法官的思想行为进行了分析;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清代的民事诉讼法源问题、清代民众的诉讼观等问题提出了与前贤、时彦有所不同的看法。

    • ¥23.8 ¥35 折扣:6.8折
    • 沉默的自由(修订版)
    •   ( 368 条评论 )
    • 易延友 著 /2015-02-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第50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条款。有关中国是否应当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刑事诉讼法》仍然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但有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一条款,本书作者还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讯问有权保持沉默的结论。 作者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基本立场,在这本书中几乎都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关于沉默权的价值选择,人权保障、自由优先、主体性原则,这三者之间逐一递进,层层深入,至今仍然是作者观察、理解和解释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立场。 《沉默的自由(修订版)》2001年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作者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对个别章节做了调整。由于这本书侧重于对沉默权的历史

    • ¥28.5 ¥39 折扣:7.3折
    • 民行交叉案件“附带审理”模式研究
    •   ( 80 条评论 )
    • 哈书菊 著 /2023-06-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 ¥29.6 ¥38 折扣:7.8折
    • 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基于中美两国实证材料的考察
    •   ( 121 条评论 )
    • 王禄生 著 /2014-1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从实践中看,冤假错案频发,突出反映了我国刑事司法在精度和效率两方面存在相应的不足,预防错案机制不畅、刑事司法"产品"精度不足、个案处断时间居高不下,以上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运作的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美国刑事重罪案件的平均处理时间仅为92天,这得益于该国案件过滤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本书以案件过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法研究中美两国案件过滤理论、制度与实践,探讨两国案件过滤机制的异同,并分析两国案件过滤机制差异的深层原因。本书为在著名刑诉法学者左卫民教授刑事诉讼实证分析指导下完成,并得到左教授的首肯并为之作序。

    • ¥28.5 ¥39 折扣:7.3折
    • 民诉小全书
    •   ( 1540 条评论 )
    • 刘哲玮 /2020-10-26/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为新民诉法汇编作品,根据作者多年教学、实务经验及对国家法考的深入理解,将学习、律师实务和法考中*重要、常用的法律、司法解释、重要文件等,按照统一的思路架构进行精心编排,以符合读者对民诉法法条学习、实务和考试中使用的要求。本书力争做到精炼、实用、准确、便捷,成为法律人案头常备的经典参考用书。

    • ¥27.5 ¥40 折扣:6.9折
    • 疑难案件诉讼历程
    •   ( 32 条评论 )
    • 邬华良 著 /2008-05-01/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本书系著名律师邬华良的个人办案纪实专集。邬华良律师在其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经办1400余件案件,形成了稳健、朴实而又辩锋犀利、张弛有度的办案风格,以善于寻找和发现新的角度和证据终赢得诉讼而著称。书中首次精选披露了其经办的十大经典案件,包括一波三折的徐叶松故意杀人大案、出租车司机拒载案、明清小品著作权纷争案、“不该出生的人”引发的医疗侵权奇案、我国首例“过劳死”人身侵权赔偿案、少女芭蕾课上摔成瘫痪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国内首例网络评论引发的名誉维权连环案、胡伟国纵火案、以间接证据推翻自己亲笔所写收条的否定“证据之王”案、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每一案件均含有纪实报告、专家点评、辩护(代理)词、媒体报道四部分。这些案件案情迷离,庭辩激烈,承办律师以其智慧和执著,百折不挠,

    • ¥25.6 ¥35 折扣:7.3折
    • 诉审商谈主义——基于商谈理性的民事诉讼构造观
    •   ( 86 条评论 )
    • 段厚省 著 /2013-0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民事程序法论丛·诉审商谈主义:基于商谈理性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在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在论证上更为充分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与脉络如下:章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存在着价值困惑与路径困扰。接着在第二章开始对民事诉讼价值观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哈贝马斯的商谈正义观作为构造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在完成了对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选择后,第三章紧接着开始寻找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论证路径。通过对西方法哲学领域常用的契约方法的考察,选择了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作为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方法论基础。在确定了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目标和论证路径后,第四章开始正式提出诉审商谈主义的民事诉讼构造

    • ¥25.6 ¥35 折扣:7.3折
    •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
    •   ( 48 条评论 )
    • 李晓丽 /2014-04-0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 ¥27.8 ¥32 折扣:8.7折
    • 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
    •   ( 38 条评论 )
    • 何家弘 主编 /2006-07-0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该《决定》在立法的层面进一步强调了陪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且做出了一些保障实施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该《决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的“陪而不审”、“形同虚设”等问题,也没有能够真正体现陪审制度的存在价值,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但是,中国的陪审制度改革究竟应该走向何方?我当时也缺乏明确的认识。我正是带着这种困惑承接了司法部的这项研究课题——“陪审制度比较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课题组成员收集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关于那些我们过去不太知晓的国家的陪审制度的资料,并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本书。值得高兴的是,我在主持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也对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形成了明确的思路。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将改革设想写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陪

    • ¥27.8 ¥32 折扣:8.7折
    • 政治中的司法:中国行政诉讼的法律社会学考察(法意)
    •   ( 53 条评论 )
    • 汪庆华 著 /2011-04-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为一种正式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行政诉讼为民众提供了争取权利、实现正义的平台。但行政诉讼作为控制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被移植到中国之后,也存在着幅度巨大的重构、调整和变异。本书所研究的是中国行政诉讼的实践与功能。经过对行政诉讼的内部运作、外部机制、集团诉讼和乡土法律人四个方面的考察,作者集中阐述了中国行政诉讼的多中心主义司法的特征。 由于中国行政诉讼中充满着控制与自主、规训与自由、 “法律治理化”与“公民个体主义”的相互激荡,中国的法律现代性也因此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面貌。中国行政诉讼的规范性、治理化和官僚化三个层面并存于同一时空,相互交错,彼此影响。行政诉讼如何回归其规范性的本质将是中国社会长期面临的问题。

    • ¥21 ¥28 折扣:7.5折
    • 刑事推定论
    •   ( 31 条评论 )
    • 张云鹏 著 /2011-10-01/ 法律出版社
    • 推定是一个程序问题,同时亦具有实体法上的意义。在刑事法领域,推定是以证明的重要的辅助性方法而被适时的运用。推定之于刑事法领域的规范和适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予刑事推定的基本问题以理论上的系统、深入且准确的阐释,对指导和规范司法实务中推定的运用以及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大有裨益。本书在揭示推定之实质的基础上,就推定的合理性、推定的程序效力、推定的规制创制问题予以论证,认为刑事推定有存在之可能与必要,其通过改变证明的主题而降低证明的难度,从而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证明作用。以无罪推定原则为统摄,严格规制下的刑事推定是职务犯罪与持有型犯罪认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性手段。

    • ¥22.1 ¥28 折扣:7.9折
    • 仲裁纠纷案例与实务 法律专家案例与实务指导丛书
    •   ( 241 条评论 )
    • 陈韵竹 编著 /2015-02-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本书通过问答的形式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风险对策及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系统全面地解读了《仲裁法》及配套法规、司法解释中的相关内容和基本知识。书中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适合作为各院校法律相关专业的案例教材,也适合作为广大民众咨询日常法律纠纷事务的实用指导书,还适合作为各企事业单位、法律培训机构、法官和律师等法律从业者,以及其他法律爱好者进行法律实践和研究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 ¥21.7 ¥29 折扣:7.5折
    • 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论丛:刑事诉讼制度论
    •   ( 23 条评论 )
    • 陈卫东 主编 /2011-04-01/ 中国法治出版社
    • 本书以刑事管辖制度、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刑事回避制度、刑事辩护制度、刑事代理制度、刑事证据与证明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等为对象,分析刑事诉讼制度化的基本问题和完善建议。要实现刑事诉讼的制度化,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需求,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前提下实现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此外,法律制度的创新更加需要多种因素的有效协调和平衡。完善一刑事诉讼制度,不仅要考察其历史传承、比较优势,还要研究其运行轨迹、功能实现,尤其注意其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配套机制的相互作用。

    • ¥23.3 ¥30 折扣:7.8折
    • 民商事诉讼错判研究
    •   ( 4 条评论 )
    • 邱业伟 著 /2007-04-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本书是本以民商事诉讼“错案”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全书分为三编:编电力事故人身损害;第二编房屋买卖、建设工程;第三编商标、专利、保险、劳动和其他。作者从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我们亲手经办的民商事案件中,精心挑选出近几年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热难点民商事诉讼错案30例,每例都由案情简介、争议焦点、法院判决、分析研究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本书有助于民商法理论和立法上的完善、规范司法行为,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司法工作人员的公平、正义的法律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办案质量和司法能力,促进司法公正。同时,对于民商法教学、研究和法律实务也具有重要意义。

    • ¥21 ¥28 折扣:7.5折
    • 刑事诉讼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总成(第5版)
    •   ( 157 条评论 )
    • 刘志伟 等 /2010-06-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在体例上采用了以法典为中心分散列举的模式,形成了以法典为主干,以相关解释为文内注的编辑体系,其优势表现为:一是彰显法典之核心地位。从规范的性质分析,法典具有源生性而解释具有派生性,通过这一编辑体例突出了法典的核心地位。二是由散在而统一。不同解释主体就同一问题所做出的解释,被以法典文本为顺序集中于具体条文之下,不同诉讼环节的权利行使及其内容清晰、明确,实现了不同解释在同一规范下的统一。三是由静态之法而为动态之法。法典文本体现了静态之法的全貌,而围绕法典所进行的解释则使法典呈现一定动态性。 本书收录了l979年刑事诉讼法典颁行以来,特别是1996年法典颁行以来有关法典适用问题的所有主要的有效解释,在解释主体的范围上,超出通常意义上司法解释主体的范围,涵括了所有依法履行一定刑事诉讼职

    • ¥20.5 ¥24 折扣:8.5折
    • 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构造论
    •   ( 20 条评论 )
    • 张益南 /2022-03-0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本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关注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构造的基础理论奠基。该部分主要透过结构主义和系统论视角,秉持动态平衡诉讼观的指导,深入探讨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构造的互动关系,提出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构造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第二,系统阐述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构造的基本样态,揭示在三角构造的框架下权利保障与权力规范运行的现实模式。通过审前程序中三方主体互动的构造样态,在审前程序中贯彻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动态平衡以及实现诉讼效率等基本理念。

    • ¥29.2 ¥40 折扣:7.3折
    • 程序法文库-诱惑侦查研究
    •   ( 19 条评论 )
    • 杨志刚 著 /2008-09-01/ 中国法治出版社
    • 诱惑侦查指国家机关侦查人员采取一定的诱导性策略,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实施某种犯罪,并在犯罪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犯罪人的一种侦查取证方法。采用诱惑侦查的方法侦破毒品犯罪等具有高度隐蔽性特征、高度组织化程度的犯罪,在许多国家是普遍的实践。鉴于这一特殊侦查措施可能侵犯侦查对象合法权利的潜在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成文法或判例法对其进行规制。在我国,诱惑侦查的运用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理念缺失、制度阙如、操作失范,既不利于权利保护,也不利于犯罪控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应当容许这一隐含较大侵权风险的侦查措施长期处于“法外运行”的状态。从程序法的角度研究对这一侦查手段进行法律规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正是实践中的迫切需要。本书以诱惑侦查法制化为主线,围绕诱惑侦查合法性把握、

    • ¥20 ¥25 折扣:8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