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8年10月26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制定后的第三次修改。全国常委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26条,内容主要包括: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调整人民检察院侦查职权;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完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增加速裁程序。此次刑诉法的修改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有益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巩固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本,本书对其法律条文修改的来龙去脉作了逐条注释和专业解读,揭示了修改的重点、难点内容。本法与监察法进行了有效衔接,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书涵盖新《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遵循注重实用的原则,将详尽问题归类释解,使读者快速全面掌握*刑事诉讼法律知识 本书重在阐述*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要点精髓,并对相关专业用语加以详解,语言通俗易懂,可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刑事诉讼法律知识
根据刑事诉讼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的好的经验,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等特定案件和一些特殊情况,规定特别的程序。《修改决定》增加了 特别程序 一编,设置专章规定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公诉案件和解程序、对有关程序作出专门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其中有多项制度均是首次写入《刑事诉讼法》。 为配合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相继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规章。具体来说,*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公布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公安部于2012年12月13日公布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刑事诉讼法教学基础上结合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读者学习情况而写的一本教材性专论,对中国诉讼法的基本规定、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本书在写作风格和体例上有如下特点:(1)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2)内容新颖,对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司法解释当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都作了介绍;(3)每一节之前写了一段小引子,以启发思考,提高学习兴趣;(4)在每章之后,出了一些测试题和思考讨论题,以检验学习质量;(5)全书后附上了中英文对照词汇表,以加深英语基础比较好的读者,对书中有关内容的理解。
本书是国家检察官学院与福特基金会2000年合作项目《刑事程序公开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公开与透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话题,是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公开与透明,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传统的诉讼理论 中,程序公开原则却并不是一个主流的研究进路和占主要地位的价值标准。尽管程序公开的要求或多或少地在其他理论中也有所涉及,但其理论渊源远不及程序正义、程序正当等范畴那样深厚和俯拾即是。司法实践中,公开原则通常也仅仅贯彻和体现在审判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制度层面建构和论证刑事诉讼程序公开问题,既十分必要,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对这个课题的思考之中,我们也得到了启发。一是这个课题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公开问题的研究,可以把对程序
本书系陈卫东同志根据其博士论文《刑事审判督程序论》修订和完善而成。书中在参考古今中外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基础上,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为基础,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到其历史沿革,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理论基础,到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现行立法的缺陷,到改革和完善的办法等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几乎每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一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二、观点新颖、论证严密。三、立足实际、解决问题。本书的不少建设,对于司法机产处理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的有些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个别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但瑕不掩瑜,本书仍不失为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著作。 全
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仅仅了解国际条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研究和掌握外国的国内法规则和程序,做到知己知彼;在请求国外提供协助的情况下,甚至需要做到以己适彼,也就是说,针对被请求国的国内法规范制定相应的对策。我们编纂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我国公安、检察、审判、监察、海关、司法行政、外交等部门的法律工作者和从事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员,研究和掌握各国关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国内法规范提供素材,同时,也为我国制定自己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所说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除引渡以外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所有领域,包括文书送达,调查取证,赃款赃物的扣押、冻结和没收,相互承认和执行刑事裁决、被判刑人移管和刑事诉讼移管。本书之所以没有将关于引渡的
本书是刑事司法指南的2001年的第3辑。全书内容包括司法实务、证据运用、法律释义、疑案剖析、新罪评释五个栏目,收录了相关的文章及论文。这些文章及论文以全新的视角及独到的观点论述了上述方面的问题。本书全年共4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及独立性,是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士的参考工具书。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治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逐步完善。云南省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参与大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亟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云南省的法学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设置和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比20世纪时增加了数倍,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学生人数得以大幅度增长。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云南省法学教育迅速发展对教材的需要,为了培养一批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为了保障法治建设所需的人才质量,云南大学出版社决定规划和出版一套体现云南法学教学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高质量法学教材,以供法学教育使用。于是,我们组织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警官学院、云南财贸学院等高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法学教师
《刑事诉讼法(实用版)》对全国人大*修正公布的《刑事诉讼法》逐条加注条旨,提炼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对重点条文的权威解读,精选人民法院公报、各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中的典型案例点明法律适用要点,其后还收录《刑事诉讼法》修正前后对照表,方便读者使用。
犯罪论是刑法学的基本理论,是刑事立法的理论基础,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犯罪论中的基本问题,如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犯罪形态、无犯罪属性的行为等,历来是中外刑法学家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学者对犯罪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刑法学这个重要理论领域的研究中,真可谓硕果累累,流派纷呈。以犯罪论为核心的刑法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推动了各国刑事立法的不断完善。但是也应看到,犯罪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学者中至今末能取得共识。本书的作者结合我国修订后的新刑法,对犯罪论的若干基本理论总理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讨。作者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看法,是多年来教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这些观点价值如何,还有待于法学界予以评价。
本文是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方法对隐私权与刑事诉讼之间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探讨了隐私权和宪法隐私权的基本内涵和法理基础,分析了理论维度上刑事诉讼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刑事诉讼制度层面上研究了侦查程序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与审判公开、被害人权利保护、证人权利保护、刑事诉讼文书记录等相关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及在发生隐私侵权的情形下,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予以程序救济的问题。 章导论首先论述隐私和隐私权问题在现代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初步阐明它与刑事诉讼之间的联系;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与研究状况。 第二章从分析隐私和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宪法隐私权的问题,以作为本文论述刑事诉讼与隐私权关系的理论前提。为此探讨了隐私、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