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对学界已有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应然内涵,剖析了证明责任要素分割的危害性和不切实际,主张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均应当对其产生的法律文书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与法律文化传统、司法状况、执法环境、法官素质等都有联系,与诉讼目的、诉讼模式、诉讼价值等更有着密切的关联。《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还剖析了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主张应辩证看待西方国家的证明标准,我国应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诉讼证明标准。
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均包括基础理论、实务知识及理论探索,为初学者奠定从事刑事司法鉴定所必需的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学科基础,为从事刑事司法鉴定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实务操作手册,为理论研究人员提供部分帮助,了解刑事司法鉴定中所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建议及发展趋势。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第50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条款。有关中国是否应当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刑事诉讼法》仍然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但有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一条款,本书作者还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讯问有权保持沉默的结论。 作者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基本立场,在这本书中几乎都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关于沉默权的价值选择,人权保障、自由优先、主体性原则,这三者之间逐一递进,层层深入,至今仍然是作者观察、理解和解释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立场。 《沉默的自由(修订版)》2001年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作者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对个别章节做了调整。由于这本书侧重于对沉默权的历史
本书通过解读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用权力来源于权利并受制于权利的理念来阐明在刑事诉讼中对权力的制衡和权利保障的重要性。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制衡与权利的保障是本书的基本线索。
我国狭义的法律中尚未规定刑事听证,但是实践中已有很多试点,司法解释中也逐渐出现了部分种类的刑事听证。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改革、完善刑事听证制度,进而在狭义的法律中确立。现阶段,正需要对刑事听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听证的立法确立奠定基础。 《法大诉讼法学博士文库:刑事听证研究》分析了刑事听证的概念、结构、效力、价值等基本问题,并就羁押必要性听证、不起诉听证、申诉复查听证、减刑假释听证、死刑复核听证作了专门的研究。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的导论由何家弘执笔;篇由刘晓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执笔;第二篇由黄星(云南警官学院教授)执笔;第三篇由李学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执笔;第四篇由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执笔。何家弘和张晶负责本书体例的确定和初稿的审读修改。在本课题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之后,何家弘和张晶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全部书稿进行了修改润色。
本书在体例上采用了以法典为中心分散列举的模式,形成了以法典为主干,以相关解释为文内注的编辑体系,其优势表现为:一是彰显法典之核心地位;二是由散在而统一。 本书收录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典颁行以来,特别是1996年法典颁行以来有关法典适用问题的所有主要的有效解释,在解释主体的范围上,超出通常意义上司法解释主体的范围,涵括了所有依法履行一定刑事诉讼职权的主体所颁行的解释和规定的内容。 本书为刑事司法实务工作者乃至广大公民快速查阅、综合理解和正确运用刑事诉讼法规范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为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与科研人员和刑事诉讼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析、研究、比较中国刑事诉讼法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立法和司法资料。
内容简介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以系统论、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将刑事诉讼这一人类社会严重冲突的解决机制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加以全面考察。《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阐释了刑事诉讼生态化的研究意义、具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由何家弘主编,内容丰富翔实,共分四部分来阐述,主要包括:DNA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指纹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笔迹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电子证据的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现代警官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许文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许文海 原价 ¥32.00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2-01
《刑事审判制度研究》一书的出版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可算笔者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微薄的努力。 刑事审判制度是刑事诉讼诸种制度中的核心。在审判中心主义者看来其价值就更为突出。据我不全面的考查,目前尚未见同名著作。因此它的出版对于刑事诉讼法学诸多研究课题而言。可能是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 本书共十章,对审判制度问题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从比较的角度涉猎了古今中外刑事审判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评析和论证,紧密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改革建议,并从理论上阐发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学术品味较浓,涉及实践中问题较多,对于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性。有些理性思考非常新颖,具有研究和深入探索的价值。如刑事裁判共识性问题,对于整个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是一种开拓性思维,它对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理论
《刑事辩护(执业现状与经验技巧)》是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和初入辩护之门的年轻律师而言都非常有益的一本书,此书承载了王亚林律师25年执业生涯的精华,书中既有对中西方律师制度的比较研究,也有对中国律师刑事辩护执业状况的调研和反思;还有对诉讼法学的前沿问题电子证据的深入研究;更有中国法制改革进步的缩影——中国“疑罪从无”典型案例刘明河故意杀人案等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辩护范例;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上的前沿理论都能在一篇篇充满学术气息的辩护词中得到反映,其中很多辩护词完全能作为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书中对办理死刑等刑事案件程序和步骤以及技巧都有详细的叙述,阅读此书时仿佛是在和作者的对话,旁听作者的庭审。
刑事诉讼证明权是当事人为确定依法需要查清的事实,而依法取证、举证、质证以及参与审查评定证据活动的权利。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还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其在诉讼中,为确定依法需要查清的定罪事实、量刑事实以及程序遮事实等,其依法享有取证、举证、质证的权利,有权参与法官心证的形成过程。刑事诉讼证明权是对原有分散的权利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的一个权利集合体。 《刑事诉讼证明权研究——以辩方为视角》一书从刑事诉讼证明权的内涵等基本理论人手,阐述了证明权与刑事诉讼模式、无罪推定原则、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以及证明责任理论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证明权理念下的证据收集制度、证据保全制度、证据开示制度、质证制度、心证公开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该书由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产生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