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手把手教 的方式,分享作者十余年的执业经验,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用心为年轻律师撰写的 参考书 。 本书以作者参与处理的真实案件为例,详细讲解律师整理案件材料、绘制辅助文件、分析案件要点的方法,介绍庭审前后的工作技巧、确定诉讼策略和运用程序规则的经验,探讨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甚至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捕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本书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第二版则针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民商事诉讼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近年来积累的新经验,优化了相关内容,新增近10万字和7个真实案例,力求使本书更适合年轻律师阅读。
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Rechtsschutzbed rfnis)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Blomeyer)。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民事诉讼法(第3版)》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有大量的援引、脚注、有关民事诉讼的论文以及许多著名判例都是阅读、研究不可或缺或非常有用的法律资源。从该书本文的内容来看,比耶鲁大学著名民事诉讼法教授JamesHazard1985年著的《民事诉讼法》多两章,约30万字。正如《民事诉讼法(第3版)》作者在序文中所说:“第三版的目的是使这一卷本包括重大变动和发展的内容都能跟上形势,确定内容丰富、翔实”。 其次,书内有附录《西方法律出版公司民事诉讼法检索》,共有八章,导言除外。告诉读者Westlaw有关民诉的联邦和州的规则、法令、法规、判例法、判例和论著、评论等等数据库以及多种检索方法。只要我们有Westlaw联网关系,就可随时检索你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还让你可把握新的动态,给你提供新的数据库,仅用你的指端就可拥有法律文献
《诉讼证明过程分析 --民事诉讼真实与事实发现》以民事诉讼新司法解释为中心,分析和比较不同诉讼真实观之异同,对中国学者关于诉讼真实的不同论述及司法实践的立场和判例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于诉讼真实与诉讼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对诉讼证明过程的必要手段——证据调查、自由心证的运用进行比较法的归纳,认为不同制度下的证据运用具有共通规律。 本书认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是民事诉讼结构的两个,前者强调法官广泛的证据调查权,但是需要司法资源更多的投入;后者则是法官消极发现事实,能降低国家支付的诉讼成本,但需要良好的律师服务且当事人能支付律师费用。我国司法实践应当取其有利元素,构建中国的合作或协同主义模式,强调民事诉讼中法院(法官)运用职权发挥能动作用,与当事人实现充分地相互沟通与协作。
本书把中国当下司法实践中实际存在的诉前证据收集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当事人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社会性诉前证据收集和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作者认为,要完善中国的诉前证据收集制度,必须创制新的诉前证据收集类型。相对理性的选择是,创新我国现行的 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制度,把时段从诉后延伸到诉前,从而使该项制度发展为当事人既可以在诉讼系属之后又可以在诉讼系属之前申请法院收集证据的制度。
《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对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通常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小额程序、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调解制度、第三人撤销诉讼等,并分析其司法改革的经验和发展趋势,较为详尽地展示了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精神、理念和具体的制度,同时关注了台湾司法活动的*动向,力求及时把握其有关民事诉讼制度或者立法方面的*变化。
本书是2008年度的“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全书分综合、再审和执行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公益诉权的理论基础;诉讼中的家长主义;民事诉讼契约探析;浅论法官的说服义务等。本书所收文章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程序选择契约视角下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研究》出版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程序选择契约视角下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研究 以纠纷解决制度的强化与扩充为中心 资助。由以下内容构成:民事诉讼和解的理论维度、民事诉讼和解程序的域外考察、民事诉讼和解之要件、民事诉讼和解之形式与效力、民事诉讼和解之瑕疵及救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思考。
本书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群体性民事权益的保护为目的,以当事人适格理论为切入点,以域外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团体诉讼制度的主要立法例为参照系,以我国民事诉讼中团体诉讼制度的具体构建为重点内容,对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团体诉讼与公益诉讼的区别、团体诉讼与诉讼担当及诉讼信托等当事人适格理论的关系、团体诉讼的类型和适用领域等方面深入研讨、论证,提出建设性的完善立法的意见。
本书通过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管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证据、期间、送达、法院调解、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诉讼程序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同时通过与网上数据库 北大法宝链接,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的案例和论文,对具体问题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
《民事诉讼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总成(第三版)》作出如下修改:(1)增加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颁行或修改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及司法文件;(2)删除过时或者失效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
本书有以下特色:体系结构较全面系统严谨。全书100多万字,除绪论外,由6编33章组成。编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 即由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诉讼模式、诉讼法律关系、诉权、诉讼标的、诉讼行为和既判力等9章构成。第二编是总则编,由法院、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当事人、诉讼费用、诉讼证据、诉讼程序的一般规定等7章构成。第三编是诉讼程序编,由准备程序、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上诉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5章构成。第四编是特别程序编,由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等3章构成。第五编是执行程序编,这编中包括了执行一般规定,执行措施、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等3章构成。第六编是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编,它包括了基本原则、涉外民事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对仲裁管辖权的审查、法院协助仲裁程序的进行、仲裁裁决的承认与
本书第七版遵循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民事诉讼的法律思维传统、深入浅出地阐发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系统、准确地阐述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塑造他(她)们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维。在内容上,结合人民法院2015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做到“权威性”、“前沿性”、“规范性”、“新颖性”、“实用性”,力争使本书成为民事诉讼法研习者步入民诉法学殿堂的阶梯。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研习方法、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诉与诉权、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数人诉讼、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法院调解、临时性救济、诉讼保障制度、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裁判、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
本书详细梳理了自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中国民事法律及诉讼制度的发展演进,在历史背景下讲述法律制度,参考历史文献,引用大量史料中记载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语言流畅易懂,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及诉讼相关制度有极大帮助,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体例新颖、结构合理: 本书以民事诉讼法涉及的条文为主线,将与该条文相关的文件资料集中收录,在条文项下大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典型案例的顺序进行细化分类,方便读者在研究某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全面、迅速地了解该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书收录的文件资料虽然时间跨度较长,但凡与民事诉讼相关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人民法院个案答复、复函、通知、解答、座谈会纪要、领导讲话、典型案例等,只要是有指导价值的,都尽可能收录进来,力求做到“一网打尽”。 ◎视角独特、注重适用: 本书以方便适用为主旨,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结构设计上力争让读者一目了然。不仅注重提取、归纳立法者对民事诉讼法每一个条文含义的权威释义
*《民诉法解释》共23章552条,近6万字。如何去解读与适用? 本书在体例排版上即十分用心,同时在内容撰写上做到为详尽。针对每一个具体条文,按照【条文主旨】、【背景透析】、【法义精要】、【实务指引】、【典型案例】、【法条链接】六个层次依次逐条深入阐释,一方面注重对解释条文涵义的准确解说,另一方面注重对立法背景的透析;不仅注重对解释条文本身的全面理解,而且注重对审判实务问题的具体指引;既注重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梳理,又注重通过典型案例予以生动阐释。用足150万字,力求对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准确的阐释,对实务操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引,对可能产生的疑难问题给出有价值的分析或建设性的探讨,并独家附上新《民事诉讼法》与新《民诉法解释》对应表。 全书展现人民法院的法官在长期
本书以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主要内容,并将司法解释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的体例重新整编、将旧民事诉讼法作为资料附录,便于读者参考查阅,并收录*院发布的民事诉讼相关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内容丰富实用,是一本全面覆盖民事诉讼领域的法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