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三版)》主要更新在三个方面: 一是更新了材料。继2014年《行政诉讼法》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先后修改,最高法院出台了几个重要司法解释。在此期间,各地法院公开了海量裁判文书,最高法院也裁判了众多案件,精彩案例让人目不暇接,书中案例自然吐故纳新。除了公开的司法统计数据,作者通过自己建设的裁判文书数据库,尝试对220万份行政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上述法条、案例和数据一般截至2021年底。 二是充实了内容。增加了一章 诉讼程序概论 ,涉及行政诉讼的任务、参与人和基本原则。节与小节有多处调整,受案范围、事实认定、判决方式几章做了较大改动,适格原告、行政协议、行政行为无效、规范性文件审查、协调处理、再审程序等问题也有了更多学习和思考。全书篇幅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本次修订,在*版的基础上,将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的全新规定及全新颁布的《行政诉讼法解释》等内容融入教材。修订后的教材除绪论外,共23章内容,内容涉及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概述、行政立法、授益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行政司法、行政应急、行政程序、监督行政、行政复议、国家赔偿与补偿、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涉外行政诉讼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版)》是根据*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编写的专门教材之一。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教材在继承、批判和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本书第六版问世以来,陆续发生了几件对本书内容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迫使 我们不得不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推出本书的新版 第七版。否则,本书的内容将会落后于时代,与现实脱节,给以本书为教材的广大高校师生带来困难、困惑。近年来发生的对本学科有重要
本书精选大量案例,解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行为的主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事实认定、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以及行政行为的程序等行政法中的重要命题。本书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又通过理论分析、规范解释等方式重新回到案例,从案例视角对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则进行抽丝剥茧,梳理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让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执法中容易触碰的法律底线,防止在行政诉讼中出现败诉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有助于提示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应从哪些角度防止行政行为存在的违法与瑕疵。
本丛书及时刊登行政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务前沿问题,新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司法政策及解读,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审判案例及分析,行政法及行政审判的调研信息及成果等内容。 第97集设有 高端论坛 理论与实践 案例分析 调查研究 域外经验 司法文件 等栏目。
本书分为二十个专题(即行政诉讼理念、行政诉权、行政诉讼类型化、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衔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当事人、行政诉讼管辖、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诉讼审查标准、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诉讼起诉、行政诉讼审理程序、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行政诉讼强制执行、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协议诉讼、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行民交叉诉讼),全面、客观、系统地评述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充分反映出21世纪二十余年来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的总体风貌。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培育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主编带领全体撰稿人员重点阅读了发表在国内法学核心期刊上的二十个主题的近千篇代表性论文,并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写作,最终有了这本行政诉讼法研究综述书。
本书全面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的最新立法、司法及学术研究成果。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一些法条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可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的理解该法条的适用。本书根据条文内容精炼条文要旨,方便读者查询;每页的固定位置留白,供读者进行评注与学习。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部署以来,检察公益诉讼历经 顶层设计 法律授权 试点先行 立法保障 和 全面推开 等阶段,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检察公益诉讼全面推开的这六年,检察机关用实践和实绩证明了检察公益诉讼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优质法治产品、检察产品,体现了公益保护 中国方案 的蓬勃活力和制度优势。本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探究我国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取得的成就、不足和完善进路。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以来,诉前程序在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了行政公益诉讼结案的主要方式,实现了公共利益的高效保护。随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检察公益诉讼准备专门立法的背景下,有关诉前程序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环节设置以及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等方面需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助力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三版)》主要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27章,对行政法概念、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规范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行政给付玉行政奖励、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等作出了详细论述。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法官、律师等司法界人士使用。
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著的《行政诉讼文书样式(试行)》共分两大部分:**部分是法院制作的文书,其中又分别包括法院对当事人制作的文书,主要有判决类(含调解)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通知类文书等共96个;还包括法院内部制作的文书,如各种内部报告类、函件类文书等共14个。第二部分是指导当事人诉讼行为的文书,主要包括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再审申请书等,共22个。
本书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大量典型案例、统计数据、法院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的整理分析,以专题形式深度研究了 行政争议实质解决 行政诉讼府院互动 行政诉讼因应诉源治理 行政诉权分层保障 行政诉讼类型构造 行政诉讼繁简分流 等2014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中的十个热点问题。 本书的研究为中国特色行政诉讼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参考,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和《行政诉讼法》的更好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行政诉讼类型历来是行政诉讼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也是行政诉讼制度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行政诉讼类型的完善有助于实现公民权利的无漏洞救济。 本书先从导论先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再从:给付诉讼类型概论、课予义务诉讼、一般给付诉讼、给付诉讼类型之选择适用以及我国给付诉讼类型的理解与适用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并终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本书对研究行政诉讼法的理论界及实务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尤其是代理行政诉讼案件、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并形成裁判文书具有益处。
本书以行政诉讼功能模式为分析框架,在对学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证据规则、诉讼模式、行政判决等制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法治构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法治形态。未来法治、实质法治和数字正义是其具体三大理念内涵,为行政诉讼智能化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理论工具。审判活动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从审判方式智能化、审判程序智能化和审判组织智能三方面展开。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下)/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丛书》由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主编、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编,系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丛书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图书,包括【条文主旨】【条文理解】【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典型案例】等栏目,是对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如何具体适用的权威解读图书。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是法理学、立法学、环境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交叉、凝练的结晶,本文选择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理论和实践中重要而又亟需探讨的问题加以研究。
2014年11月1日,历经数次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此次修正是对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所做的全面修正,内容丰富,涉及面大,回应社会关注焦点。 主要修订热点如下: 1.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授权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纳入行政诉讼主体,作为可诉的对象。政府向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社会保险、教育、医疗、住房、救助等新型权利,属于可诉的范围。 2. 迫使“民告官”撤诉 严重可追究刑责。针对行政机关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法院可追究其责任。 3. 让“民告官”审判打破地方保护。经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
行政审判方式改革是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本书内容如下:章行政审判职能配置科学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职能的概念、特点、结构、配置科学化的内涵、实践障碍,追问行政审判的本质,提出科学配置职能的措施。第二章行政审判庭审实质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庭审实质化的内涵、必要性、实践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庭审实质化改革措施。第三章行政裁判文书说理充分化。本章论及行政裁判文书说理充分化的含义、特点、意义、实践问题,梳理行政裁判文书改革历程,提出优化行政裁判文书说理措施。第四章行政审判主体关系均衡化。本章在梳理、评价行政诉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行政审判结构应该是体现审判主体关系均衡化的结构。第五章行政审判方式智能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方式智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主线,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行政诉讼的历史与现状、原理与制度、理论与实务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汲取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了*新的国家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内容,对于学习和研究行政诉讼法,培养和提高行政诉讼技能具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从行政审判的视角,对行政诉讼制度的许多重要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其中既包括对诉权保护、审理标准、裁判方式、民行交叉等行政诉讼框架性、结构性专题的研究,也包括对行政许可、房屋登记、信息公开等近年来受到司法政策高度关注的行政争议高发领域或者新类型行政领域的行政诉讼专题的研究,还包括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方向所作的宏观思考。作者紧紧抓住行政审判前沿问题,结合*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在揭示我国行政审判制度发展脉络和各种机制运转情况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和意见,可以为行政诉讼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希望了解行政诉讼制度的广大读者提供重要指南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