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历经数次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此次修正是对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所做的全面修正,内容丰富,涉及面大,回应社会关注焦点。 主要修订热点如下: 1.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授权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纳入行政诉讼主体,作为可诉的对象。政府向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社会保险、教育、医疗、住房、救助等新型权利,属于可诉的范围。 2. 迫使“民告官”撤诉 严重可追究刑责。针对行政机关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法院可追究其责任。 3. 让“民告官”审判打破地方保护。经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
《刑事证据法学》以个人独著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刑事证据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教科书具有了高端学术含量,体现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本教材汲取同类教材的经验和精华,同时具有中国当下的问题意识,整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融为一体,限度地反映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版根据院等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证据法的解释,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不少典型案例。
本书是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的著作,内容涉及行政救济、行政诉讼的性质与目的、行政诉讼标的研究、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研究、行政诉判关系研究、行政判决的既判力研究等问题。
中国首位税务部门政府公职律师,从政府内部法制工作的独特视角,记载了行政法治十年之路。作者在多年承办的大量案件中择取了社会反响较大、法律疑点较多的数十起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这种以案说法、以事析理的写作手法,可以作为向大众普法的通俗读物。
本书是对行政诉讼制度和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其思路是:问题一分析一结论或者建议。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的正确理解和运用问题,主要针对实践中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做法,从逻辑和实践联系方面分析制度规定的本义和应有之义;二是对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研究,主要针对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的矛盾、缺陷和不足,提出改革、完善的方向和对策建议;三是对大量行政案例、事例的分析,从实证研究方面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
本书是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的著作,内容涉及行政救济、行政诉讼的性质与目的、行政诉讼标的研究、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研究、行政诉判关系研究、行政判决的既判力研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