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故事》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学习证据法课程的一本补充读物。书中将美国证据法中重要也是有趣的判例进行了新的故事性讲述,阐述了这些故事所代表的证据法规则。这些判例都是美国证据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而且是美国*的证据法学者在进行阐释这些判例背后的故事和法律规则,因此其法律学术性和可读性兼有。
“Daubert”三部曲是美国证据法中的重要判例,各个具体判决的具体内容甚至脚注都常为以后的判例所引用。因此,直接通读判决书本文,是掌握这些判例精神所不可绕过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证据法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Daubert”三部曲及Frye案判决书提供一个便利、准确的读本。
本书系统介绍了民事证据法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研究,在全面阐述民事证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民事审判实践中民事证据的特点及运用,以我国民事实体法、民事程序法及司法解释为依据,较为系统地对民事证据法学的原理、内容术向点和民事证据在程序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用述。本书为适应法学教育的发展和需要而编写,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材,也能为司法实践部门的民事审判活动提供参考。
专家证据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证据方法,我国的鉴定结论就属于专家证据。在本书中,作者系统介绍了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人制度的采信规则、开示规则、法庭质证规则、对专家证人的责任追究规则等重要问题,为研究专家证人制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作者在研究专家证人制度时,与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人制度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并结合各国的诉讼文化和基本国情,深刻地揭示了两大法系专家证据制度的利弊与生存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鉴定人一专家”制度的构想,对完善我国的鉴定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采取各别探讨的方式,分别就中国古代刑事证据与民事证据的种类、内容、不同证据标准、不同的取证与判断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基于刑事、民事两大类证据的地特征,提出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不同证据规则;进一步追问,作为刑事证据首要规则的“口供至上”、民事证据首要规则的“卷证主义”背后的理据,力图从刑事诉讼的“国家干涉主义”、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背后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引入合理性范畴,对古代证据规则所梵音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等问题,做出判断,并将之统合在“历史合理性”这一范畴之下,给予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也尝试将古代中国证据制度与西方进行比较,力图在比较法的视野中,对中国的有关实践与理论给予适当的历史定位。
本书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阐释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理论,基于理论的层面对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考察,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例外为视角,分析这些例外产生的背景和特定环境。在建构层面,通过塑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理念,修改现行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模式选择,设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本书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深入的研究,将对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务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分为四篇:篇,导论,阐述了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第二篇,证据论,阐述了刑事证据的概念、特征、分类、种类和证据规则:第三篇,证明论,系统地探讨了刑事证明的对象、责任分配、方式和标准;第四篇,运用论,探讨了刑事诉讼的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问题。 本书与各种证据法学书籍相比,不是证据法的理论,而是立足于刑事证据,侧重刑事证据与证明的分析与研究,力图体现如下特点:①充分反映*的刑事证据立法成果、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科研成果;②分析和评价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的点、难点;③在立论上做到新、深、实、透;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归纳与综合原则,力求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充分反映司法实践的经验、教训。
刑事诉讼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为主要目的。事实明确,适用法律才能正确,欲求事实明确,则有赖于证明。为证明事实,则需证据。哪些材料可以作为证据,如何收集证据、采用证据,以及如何应用证据证明犯罪事实,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其中有些规则已经上升为刑事证据规则,但绝大部分规则都离不开人类思维的一般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系统地讨论这些规则无疑会提出一系列纷繁复杂、令人生畏的哲学问题。这也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为了避开一些智力雷区,我们选择了一些相对微观、相对具体的刑事证据问题作为本书的论题。知识有时需要收缩,才能开花结果。否则知识愈多,包袱愈重,忧虑愈深,终归沉寂。为求局部的突破,必须泯灭追求系统的冲动。学海无涯,生也有涯。有限的生命仅能做有限的耕耘。但愿本书对刑事证据法专题的局部性研究,
在人人手握“话筒”的自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在喧嚣的舆论场中看清真相,不被别有用心之人误导和利用? 2012年影响中国百名博主之一、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丹红,在这本《用证据说话》的书中,以证据和法规为依据,拨开网上网下舆论喧嚣的迷雾,为读者有理有据地揭示了“微博约架”“小贩杀城管”“唐慧上访”“北大起诉邹恒甫”“朱令中毒悬案”“初中生发帖被拘”“陈永洲被捕”等热点案件中的真相和法理,旨在向读者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只有在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辩,才是有成效的沟通;只有在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表达的观点,才会有其传播的生命力。
本书依据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和辩护四项基本职能的规范运行,全面收集编辑了自新刑法、新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至2001年5月间现行有效的刑事法律等有关规定,共计131件。在编排上将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大部分,是至今收录刑事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全面、实用的刑事办案工作用书。
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侦查策略与措施”课程的教学需要,及时总结新形势下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侦查策略方法,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部分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侦查策略与措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修正和补充,重新编写了本教材。编者本着学理、法理并重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较为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侦查策略的一般问题及各项侦查措施的策略方法,其内容不仅包括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侦查中的调查性和强制性措施,也涵盖了有关侦查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其他侦查措施,尤其是秘密侦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