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是解决我国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书共分五章。章,国际劳动合同概论;第二章,国际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问题研究;第三章,国际劳动合同法律适用具体原则分析;第四章,集体合同的法律适用;第五章,我国涉外劳动合同争议的解决及法律完善。
无处不在的数据技术对人类尊严和自主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威胁。然而,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一直忙于保护数据,却未能保护人类本身。在本书中,伊丽莎白·M. 瑞尼尔斯认为,我们应专注于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数据所有权的法律中的人类核心价值观。而且,随着我们对数据的痴迷的增长,我们忽视了与技术发展相关的真正利害关系——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伊丽莎白·M. 瑞尼尔斯的研究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数据既是一切,又什么也不是。数据依靠情境,并呈动态变化,因此很难被定义。通过对美国、欧盟的数据法案进行梳理,伊丽莎白·M. 瑞尼尔展现了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同时面向数据法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愿景。
这部首次面世的传记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三十多年前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下,独居斗室,于悲愤中为纪念含冤去世的夫人而写下的追思之作。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此作只能将真名隐去而托以化名,然透过细细密密的文字,透过风风雨雨的岁月,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位可敬可亲的女性的人生足迹,感受到人生的真实,情感的真挚。这样一个富有真性情的生命最终的不自然毁灭,总能使人憬悟一些什么。
距离现代商人法的提出又有了半个多世纪,历史其实早已将其带入了更为进步的国际商法阶段。当今的国际商法,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日渐多样,体系性更强。20世纪90年代,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编纂了一项法律文件,即《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通则》放弃了公约的形式,转而采用法律重述,问题便由此引发:国际商法本身已有诸多不同的形式渊源,它为什么需要引入法律重述作为新的统一方式?法律重述自身能不能适应国际商法的演进?它能不能作为国际商法的一项新的形式渊源? 上述追问,促使本书形成。国际商法视野中的法律重述,实际上是将法律重述置于国.际商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前者之于后者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法律重述进入国际商法领域是一个由到国际的过程。从法哲学的角度看,法律重述代表着法律理念在大时代下的嬗变与革
本书贯彻“刑事一体化”的思想,将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与刑事执行法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保证了研究的相对完整性。 本书对我国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刑事执行法与国际人权公约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刑事法在人权理念上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差距,以及由此在刑法基本原则、犯罪规范、刑罚规范、分则罪名、刑事程序、刑事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完善我国法律,以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精神的对策和建议。
不得当利制度历史悠久、内容精深,是私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不当得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各国法制上的巨大差异,故有“比较法上千变万化的精灵”之雅称。在此背景下,对不当得利的法律冲突等一系列国际私法问题展开研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书主要从比较法和国际私法的视角,来探讨不当得利的相关问题。除引言外,全书共计九章,详细地阐述了“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并从比较法的角度来探索不当得利制度的源流与发展历史,以及各国法制在继受此项制度时所作的变革与调整,从而勾勒出不当得利制度两千多年来的演化脉络,并厘清其发展规律。
一 本丛书系有选择地整理民国时期经典法学论文,不作有损原文的改动,只作适当的技术性加工。 二 原文为竖排版者一律改为横排,原文中的如左、如右等用语,相应改为如下、如下等。 三 原文繁体字改为简体字。 四 原文无标点符号或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符号。 五 原文所使用的年代,如民国十年相应改为1921年,或在文中次出现时在括号内作一说明。 六 原文所使用的专有名称、专门术语等相应改为现在通用的提法。 七 原文无段落划分者,适当划分段落。 八 原文明显错误的事实、数字、名称有其他引用材料,酌加改正。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INCOTERMS2010和CISG为视角》由邓旭、陈晶莹主编,本书以解读《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各贸易术语的内容及其运用为重点,逐一解释了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具体义务,并结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具体阐述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时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并强调了国际货物买卖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既可作为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企业、公司的实务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的参考读物。
20世纪后期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同时,国际经济治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WTO体制内的重造。作者阐述了这一根本性变化及其对国际经济贸易法治的长期影响。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经济自由主义受到的阻力,并与同期的国际人权法相关问题做了比较。作者指出,虽然体制间的抗争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合作的希望。作者主张体制间的合作必须基于对体制的目的与功能的重新评价。由此,本书旨在推动对国际贸易治理的充分有成效的讨论。
本书按照《残疾人权利公约》框架,对应总则、实体权利和实施进行设计,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五篇论文,讲述了《公约》的核心原则和特色。《公约》在其序言就提出它是社会发展、人权保障和不歧视原则统领下,世界人权保障历史的一次创举。残障社会模式的认识是推动这次范式改变的理论基础。因此五篇论文围绕《公约》的理论基础,有范式转化的研究和反思,还有目前西方学界引用率的论文,《公约》研究领域最的学者对残障移入联合国人权核心的历史观察,以及对平等权这一残障情境下最复杂的话题的探索。 本书第二部分是对《残疾人权利公约》实体权利的研究,包括了合理便利、法定资格、独立生活、健康权等权利,这些目前也是《公约》最被热议的权利(法定资格2014年4月已经有了《一般性意见》)。通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关注《公
《行政法专论》是为学习行政法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编写的,其主要特色是:注重知识的层次性。本教材融知识性、思想性和方法性于一体,侧重于学生对本学科原理之原理、制度之精神、思维之方法的深刻感悟与体念。 写作体例的专题性。本教材采取专题性或模块式的编写体例,围绕一个个值得探讨、尚待深化的专题,展开对本学科一个个专业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注前沿、强调个性。本教材各个专题的编写分别由来自各专题理论研究前沿,且对所承担专题已形成个人研究专长和学术特色的不同学者承担。
《当代国际法专题研究》由王瀚等人著,紧紧把握当代国际法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发展动态,从国际法理论和国际条约立法及其相关实践两个层面分别以专题方式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国家的国际法律义务理论与实践、现代国际人道法的编纂和发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法和航空运输责任诉讼管辖权制度的演进和发展、国际信用证的法律实践、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公共政策和仲裁裁决的“非当地化”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凝聚着各个专题的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索和探讨。
《行政法专论》是为学习行政法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编写的,其主要特色是:注重知识的层次性。本教材融知识性、思想性和方法性于一体,侧重于学生对本学科原理之原理、制度之精神、思维之方法的深刻感悟与体念。 写作体例的专题性。本教材采取专题性或模块式的编写体例,围绕一个个值得探讨、尚待深化的专题,展开对本学科一个个专业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注前沿、强调个性。本教材各个专题的编写分别由来自各专题理论研究前沿,且对所承担专题已形成个人研究专长和学术特色的不同学者承担。
20世纪后期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同时,国际经济治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WTO体制内的重造。作者阐述了这一根本性变化及其对国际经济贸易法治的长期影响。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经济自由主义受到的阻力,并与同期的国际人权法相关问题做了比较。作者指出,虽然体制间的抗争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合作的希望。作者主张体制间的合作必须基于对体制的目的与功能的重新评价。由此,本书旨在推动对国际贸易治理的充分有成效的讨论。